共计 17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部省份积极谋划“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
随着内河水运进入高速发展期,中部大省们纷纷把“通江达海”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河南明确提出推进便捷出海水运通道和贾鲁河通航工程,湖南也启动湘桂运河预可行性研究,投入项目前期筹备。湖北则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加快建设中部战略支点的大会,把水运上的湖北打造成新时代“九州通衢”的关键枢纽。
湖北“五主十重”港口体系崛起,吞吐量连创新高
2024 年,湖北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 7 亿吨大关,黄石港更是首次突破 1 亿吨货物吞吐量大关,成为中国内河亿吨大港之一。加上武汉港、宜昌港、黄冈港,湖北拥有 4 个类亿吨大港,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长期以来,湖北的港口发展存在“小散乱”状况,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及沿江省份。对此,湖北省积极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和功能重塑,并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港口提能及分工体系建设,推动水运布局转型升级。
黄石港集聚产业优势,迈入亿吨大港行列
黄石港 2024 年货物吞吐量达到 10338.74 万吨,同比增长 23.5%,成为湖北工业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除了强劲的产业支撑,黄石还拟将港口与工业园区和城市融合,建设“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早在 2014 年,黄石便开启港口资源整合,拆除 120 余个小型码头,并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在水深条件优越的棋盘洲打造新港。新港重视多式联运,2016 年正式开放,2017 年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并于 2021 年通过验收。
值得关注的是,2012 年黄石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时,港口吞吐量仅 2443 万吨,如今已跃居亿吨大港行列,这一跃升得益于港口整合改造、多式联运发展和配套物流产业园的良性互动。
荆州与黄石“贴身肉搏”,共同冲击亿吨大港
近年来,荆州港发展迅速,2022 年货物吞吐量达到 6656 万吨,增速高达 52.1%,与黄石港(6725 万吨)差距缩至仅 199 万吨。两港均瞄准亿吨大港目标,着力完善港航基础设施,推动竞争与协作并行。
宜昌港超越武汉,成为货物吞吐量“第一港”
2024 年,宜昌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武汉港,创下历史性“第一港”易位。宜昌港快速增长的背后,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有限,导致物流堵点问题突出。为此,宜昌采取“翻坝”模式,建立商品车和集装箱的“水公水”多式联运,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缩短物流时间。
2023 年,三峡水运翻坝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批,为宜昌港货运增量贡献显著,物流时间节省 10 小时以上,成本下降 15%。相比之下,武汉港 2024 年货物吞吐量有所下降,同比减少 1.2%。专家分析,因武汉港上下游港口分流,以及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武汉港在水运领域优势下降,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港口吞吐量受到影响。
武汉港集装箱运输突出,未来发展聚焦铁水联运
尽管货物吞吐量有所减缓,武汉港依然是长江中上游港口区域的集装箱吞吐量龙头。2024 年达到 350 万标准箱,政府规划到 2035 年其集装箱处理能力将提升至 1000 万标准箱。未来武汉港将重点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分散部分货运功能到省内其他港口,提升整体物流效率。
多式联运驱动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
湖北在推进多式联运上下很大功夫,这使得港口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内河前列。长江航运数据显示,湖北和湖南等中部省份港口增速最快,商业模式与货运结构出现明显转型,制造业产品比重大幅上升,外贸增长快于内贸。
科学分工,打造以武汉为核心的港口集群
湖北省明确分工,武汉港主攻内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黄石港定位大宗散货多式联运港,宜昌港专注三峡转运枢纽,荆州港发展成为内河最大煤炭中转港。这种有序分工促进港口合理布局,推动各大港口间协调竞争和业务联动。
专家建议借鉴湘鄂赣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航线经验,发挥武汉阳逻港的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实现全省港口国际航运的统一集运,提升整体效率。
“化学融合”是港口资源整合的关键
港口资源整合是个渐进过程,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合并,更重要的是实现功能与要素的深度融合,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湖北积极加强与全国航运龙头企业合作,推动降低长江经济带物流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面对水运强省建设,湖北秉持开放态度,兼顾区域合作与共赢,确保中部水运格局形成良性循环,继续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