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崛起:为何资本与人才竞相涌入?

3次阅读

共计 152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革。从 2010 年到 2020 年,这一区的人口增加了 2189 万,常住人口突破 7000 万大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东莞和佛山这两个地级市的 GDP 纷纷冲击万亿大关。

资本热情高涨,私募基金扎堆

大湾区的资本市场近年来尤为活跃。2021 年,仅广东省内的 9 座城市就新成立了 62 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基金总数达 69 只,数量甚至超过了北京、上海,稳居全国首位。同期,投融资事件达到 1640 起,总融资金额突破 8139 亿元,分别占据全国的 15% 和 17%。

完整产业链构建赋能经济

大湾区囊括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 11 个城市,各自发展定位鲜明,也形成了丰富多元且互补的产业体系。澳门主打现代服务业,香港依靠其教育资源及金融中心地位,深圳则集金融、高新技术及制造业为一体。

珠海以健康医疗产业为重点,东莞沉淀了多年加工制造技术,尤其是长安镇的电子信息和机械五金模具产业集群颇有声誉。佛山南海区的狮山镇打造了拥有世界 500 强企业参与的汽车产业基地。中山则聚焦家电与纺织等传统产业。极为完善的产业布局为大湾区吸引和培育资本创造了优越环境。

投资热点集中于医疗健康与智能制造

在投资领域,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智能制造成为资本追逐的热门方向。企业服务领域共有 1358 起投资事件,融资金额达到 903 亿元;医疗健康领域投资 1210 起,融资总额高达 3669 亿元;智能制造领域投资 976 起,总金额达到 1117 亿元。这些数据凸显了大湾区在高科技和服务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

创新资本与投融资机构表现突出

以深圳为核心,涌现出深创投、同创伟业、达晨财智等一批知名风投和股权投资机构,同时腾讯投资、碧桂园创投等企业风险资本也迅猛发展。深圳本土创投机构的 IPO 退出业绩位居全国前列,截至 11 月 12 日,深创投投资企业上市数量将接近 200 家,其他多家老牌机构的累计 IPO 企业数也达百家以上。

不仅大湾区内机构活跃,外地资本也纷纷布局此地。以华盖资本为例,成立初期重视北京及长三角,但随着观察到大湾区无论是产业实力还是创业氛围都充满投资机会,2020 年便设立了专注 5G 和医疗创新领域的 2 亿元天使基金,正式投入大湾区市场。

与此同时,专业的财务顾问机构如庚辛资本也将核心市场聚焦于大湾区,长期布局技术创新和超级平台的投资机会。他们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东莞、顺德、佛山等城市兴起,大湾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人才与成本压力。

政策支持推动股权投资发展

近年来,深圳和大湾区出台多项创新政策,推动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例如,深圳发布鼓励股权投资的措施,给予基金落户最高 2000 万元奖励,探索优秀股权投资管理机构上市的制度安排,显示出空前的政策力度。

从 2021 年开始,多支重点产业投资基金相继成立,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深圳天使母基金直投基金、東莞新兴战略性产业基金等。这些基金背后集结了国家、中央企业及科技龙头企业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深圳天使母基金直投基金的设立更揭示了一种创投服务的新模式,仅 3 个月时间就完成 3 亿元资金募集,锁定前沿科技领域,彰显出资本对大湾区发展的坚定信心。

凝聚区域精神,共建创新生态

自 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片区域已逐渐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普通劳动者、企业家、投资机构以及政策监管部门组成了推动湾区持续腾飞的强大合力。

贯穿这一生态的核心,是广东两千年积淀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这不仅帮助大湾区吸引投资,激发创新,更成为区域内各方合作与竞争的动力源泉,也让大湾区在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