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C/PE为何热衷大规模募资?背后原因深度解析

4次阅读

共计 9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中国 VC/PE 行业呈现出一种显著特征:头部机构频繁发起巨额募资,规模动辄达到百亿级别,远超美国同行的克制态度。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LP 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从历史轨迹来看,1994 年网景上市开启了美国风险投资的黄金时代。然而,伴随互联网泡沫破裂,许多机构经历了惨痛教训,逐渐形成了稳健的募资节奏。相比之下,中国 VC/PE 行业起步较晚,但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规模扩张成为常态。

规模扩张背后的推动力

在当前中国市场,优质项目稀缺,资金竞争异常激烈。头部机构凭借更大的资金池,能够以更高的估值锁定优质标的,形成良性循环。对于规模较小的 GP 而言,若无法迅速扩充资金体量,则难以参与第一梯队的竞争。正如一位资深从业者所言,‘没有规模只能被淘汰’。

此外,人民币基金的 LP 结构决定了 GP 需要更加急迫地扩大规模。相较于美国 LP 的耐心与稳定性,国内 LP 往往追求短期回报,促使 GP 不得不通过募资来满足市场需求。而这种‘短视’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内卷局面。

LP 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大规模募资看似有利,但实际上却暗藏隐患。贝恩资本的数据表明,随着管理规模的增长,年化收益率却呈现下降趋势。而 LP 普遍偏好规模适中且业绩优异的 GP。例如,某些海外母基金更倾向于投资 2.5 亿至 3 亿美元规模的小而精基金。

另一方面,中国 GP 普遍缺乏长期主义精神。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合伙人机制缺失,导致核心团队稳定性较差。同时,资源型 GP 的盛行也让部分 LP 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担忧。

中美差异与未来展望

美国 VC/PE 行业历经百年沉淀,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而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国内创业者多集中于北上广深杭等少数城市,这使得 VC/PE 机构不得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国 GP 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尝试通过设立垂直基金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但总体而言,行业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 VC/PE 行业的大规模募资现象既有其内在驱动力,也面临诸多挑战。LP 需谨慎甄别 GP,既要关注短期收益,更要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同时,GP 也需要转变观念,坚持适度规模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