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当下,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贡献了超半数的税收、六成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在技术创新成果以及新增就业方面有着突出表现。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提升至 92% 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扩大至 92% 以上。可以说,民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而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所在城市紧密相连,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往往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近日,一场规格颇高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民营经济发展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焦点。参与此次座谈会的企业来自多个城市,其中深圳和杭州的企业数量较多,在“民营经济第一城”的讨论中,二者呼声极高。
规模效应
深圳被认为是“民营经济第一城”,其考量维度主要是市场主体数量。市场主体数量能反映市场活跃程度和经济多样性,数量越多意味着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越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营经济活力。2023 年,深圳的存续商事主体达 422.6 万户,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同期杭州的市场主体数量为 187.5 万户,低于深圳。
仅看民营企业数量,深圳同样高于杭州。深圳 2022 年底拥有民营企业 237.9 万家,占全市企业数量 97%;杭州 2023 年底拥有民营企业 87.0 万家,占总体企业总量 90.6%。从人口因素考量,深圳 2023 年常住人口为 1779 万人,平均每 4.2 个人中就有 1 个“老板”;杭州 2023 年常住人口为 1252 万,平均每 6.7 个人中有一位“老板”。
民营企业产生的经济效应更为重要。从民营经济增加值来看,深圳在 2022 年为 1.81 万亿元,杭州在 2023 年为 1.23 万亿元。不过杭州整体经济体量小于深圳,民营经济规模占 GDP 比重更能反映城市内部经济结构,深圳占比为 55.9%(2022 年),小于杭州的 61.2%(2023 年)。
在对外贸易方面,2023 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 2.54 万亿元,占 65.7%;杭州只公布了出口数据,2023 年民企货物出口 4047 亿元,占全市货物出口的 75.8%。另外,杭州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51.9%,深圳民企贡献税收占比约 70%。总体而言,基于整体经济规模更大,深圳在民营经济规模方面领先于杭州,但在部分维度比例上,杭州也有一定优势。
产业路径
杭州也被视作“民营经济第一城”,主要依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据梳理数据,2024 年,杭州有 36 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总营收达到 4.43 万亿元,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且已连续 22 年蝉联该榜单第一。深圳排名第二,有 27 家企业入围,总营收达到 3.87 万亿元。在前 10 强民企中,杭州和深圳各有 3 家,杭州有阿里巴巴、荣盛控股、吉利控股,深圳有华为、腾讯、比亚迪,足以彰显两地的民营经济实力。
深圳和杭州的民营经济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三来一补”模式吸引大量外资和民营企业入驻,此后民营经济向制造业、科技领域拓展,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逐渐壮大。杭州则更多依托江浙一带的商业传统和内生力量,上世纪 90 年代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当地民企在制造业、轻工业等领域逐步成长,世纪之交互联网浪潮来临,阿里巴巴、网易等崛起,推动杭州从传统制造业向数字经济转型。
以两个城市的前 10 强民企为例,互联网科技、汽车、物流是共同点,但杭州的前 10 强民企中有几家石化企业,深圳则更偏向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领域。从民营经济驱动模式来看,深圳以华为、大疆、比亚迪等民营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硬件+供应链”的产业路径,造就了产业链集群及强大的制造能力。杭州是互联网驱动的“平台+垂直应用”模式,孵化了大量轻资产、高增速的互联网民营企业。火石创造研究院院长冯雷分析指出,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上下游协作紧密,从阿里生态衍生出的技术、管理经验外溢,为当地科技企业提供了供应链、市场资源支持。
未来竞争
杭州科技的突然崛起,让长期作为中国科创高地的深圳也面临一些质疑。大湾区财经观察者林斯基认为,最近几年深圳主要在补链,围绕华为、比亚迪等大链主做完整的核心软件硬件配套。
独角兽企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两地的创新实力。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4 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杭州有 24 家独角兽,深圳有 34 家,比杭州多 10 家。这些独角兽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从行业来看,杭州更多集中在数字经济领域,深圳则有不少硬科技企业,约 1 / 3 是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企业。
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焦点转移,人形机器人、大模型、量子计算等成为国际竞争新高地。深圳和杭州的民营经济虽发展路径不同,但都在向“硬核科技”发起冲击。杭州的“六小龙”企业聚焦机器人、AI、脑科学等前沿领域,代表了杭州的硬科技实力。深圳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此前华为 Mate 60 发布后爆火就是深圳补链的成果,如今深圳仍在全力攻关芯片技术,未来有望为全国的半导体供应链带来国产替代机会。
深圳和杭州都是中国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的代表。在“民营经济第一城”的争论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城市如何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国未来科技产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