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7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国的乳制品市场起步较晚,直到 1997 年“利乐包装”进入中国,常温奶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借助庞大的人口基数,乳制品市场发展迅猛,如今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乳制品市场,市场规模超过 4000 亿元。无论是在居民的日常消费中,还是在资本市场,乳制品行业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液态奶在国内乳制品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比超过 60%,而酸奶占比超过 30%,这两者在行业的供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液态奶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整体市场来看,乳制品行业已经进入了竞争格局稳定的成熟期,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企数量逐年减少,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 2014 至 2018 年间,由于奶价低迷,许多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造成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进而影响牛奶的产量。不过,从 2018 年开始,情况逐步好转,牧场养殖趋向规模化,奶牛存栏量逐步回升。
经历了几年的市场出清后,国内牛奶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进口原奶供应也在不断增加。加上疫情后居民更加注重健康和免疫力,乳制品的需求也出现了上升。这种供需紧张的状态让乳制品行业持续发力。
在需求结构方面,尽管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缓慢,但不同品类的消费呈现出明显差异。比如,消费者升级带动了对低温巴氏奶(鲜牛奶)的需求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疫情后,生鲜乳的需求增长明显快于多数常温奶。
同样在奶粉市场,消费者偏好也逐渐向高端和超高端产品倾斜,例如飞鹤品牌近三年收入保持超过 40% 的年化复合增速。
市场竞争格局
回顾 2008 年,乳制品行业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销售增速开始波动,特别在 2015 年后,行业增速降至个位数,甚至出现零增长的情况。严格的整顿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乳企数量从当年的 800 多家降到现在的 500 余家,行业集中度显著上升。
在冷藏奶市场,蒙牛和伊利通过扩张巩固了各自地位,形成了“双寡头”的竞争格局。到 2020 年,二者在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已超过 60%,在整个乳制品市场中的份额接近 50%。除了这些全国性企业外,还有许多地方品牌如完达山、辉山等在本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提升市场份额,蒙牛和伊利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营销费用持续高位。在 2019 年疫情发生前,两者的营销费用均超过 200 亿元,成为净利润增长的主要负担。其他虽然也致力于成为大型全国乳企的公司也同样如此:通过大量的营销费用来吸引终端消费者,成为推广最关键的方式。
A 股上市乳企现状
目前,A 股上市的乳企数量较少,仅有 18 家,其总市值约为 4000 亿元。在这些中,市值超过 100 亿元的企业仅有四家。伊利股份的市值超过 2500 亿,占整个乳制品行业总市值的 70% 以上,行业呈现不均衡态势。
在主要上市乳企中,光明乳业作为排名第三的乳企,与蒙牛和伊利的差距相当明显。光明乳业正在通过并购方式拓展全国市场,近期收购了青海小西牛公司 60% 的股权,为自身在奶源、产能等多方面的补充打下基础。
新乳业同样在进军全国市场,近年来收购了多个小型乳企,突出股东优势且积极进入高增长的“低温奶”领域,它能够借助这种模式享受行业红利。
未来增长空间与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乳制品市场的增长依旧值得期待。2020 年国内人均液态奶消费量约为 24kg,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 40kg,意味着我国在此领域仍有超过 60% 的提升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乳企而言,未来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龙头企业集中度提升,当行业成本上升时,龙头企业能借助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优化市占率;其次是提价策略,考虑到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的加深,乳制品的量价双升趋势在情理之中;最后,随着消费升级带来细分市场的成长,例如对低温巴氏奶、以及高端奶粉的需求增加。
行业配置与基金投资
尽管乳企数量少,但乳制品在消费者配置中占比一直不低。在过去的乳制品行情较好的 239-2014 年,乳制品一直是消费指数中权重占比最高的行业,长期高于其他类别。如今即使白酒和调味品等品类崛起,乳制品的比例在消费指数中也基本保持在 15%-20%。因此,伊利成为众多机构青睐的标的。
虽然乳制品在基金中的配比相对较高,但投资乳企个股时更具优势,值得投资者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