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膳食结构变革与食品投资新机遇

8次阅读

共计 150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膳食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

在中国,食品消费一直是民生的核心。尽管 2020 年整体消费品零售额有所下降,但食品零售额却逆势增长了近 10%,显示出人们对食品需求的刚性和增长潜力。目前,推动膳食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来自三方面:城市化和消费升级改变了人口分布和消费者需求;技术进步丰富了食品供给并提升了品质;工业化和规模化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供需连接效率。正是在这三股力量的交织下,中国的饮食结构正迎来转型机会。

中国与美国膳食结构的对比

过去两百年,美国的食物能量摄入基本保持稳定,反映出“吃饱”已成常态,但膳食结构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早餐食品从猪肉粥转向谷物和果汁。类似地,中国正在经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转变,体现为膳食多样化和品质提升。

当前中国膳食的突出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居民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下降,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占比增加,体现出饮食改善的趋势。然而,不合理的膳食仍是导致疾病的关键因素,2017 年相关不合理饮食导致的死亡病例高达 310 万。与被广泛认可的“地中海饮食金字塔”相比,中国饮食存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过多、甜食饮料消费过高,而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坚果等摄入不足的明显问题。

膳食结构调整的技术与投资机会

要推动膳食结构升级,必须考虑消费者需求、技术可行性和产业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了解哪些环节能够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自给,哪些则需技术替代,是判别投资机遇的关键。此外,技术推动下的食品工业升级不仅仅是消费话题,更是科技创新的舞台,尤其是合成生物学在营养补充和代乳品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合成生物学与饱和脂肪酸问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红肉摄入带来的高饱和脂肪酸挑战亟需解决。相比猪肉,白肉及水产脂肪结构更优,但受文化及供应链限制,白肉比例偏低。深海鱼供给受限且成本高昂,而植物油中的 Omega- 3 转化率低,市场上的鱼油补充剂又受制于原材料稀缺及生产成本。未来,利用合成生物学培养鱼肝细胞或藻类提取 Omega-3,有望突破供给瓶颈,实现大规模、成本可控的生产。同时,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调味蛋白,有助于打造营养丰富且口感优佳的植物肉替代品。

人造奶技术:解决奶制品供需矛盾

牛奶被誉为“白色血液”,但中国人均牛奶消费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部分原因是奶制品价格居高不下。供给方面,奶牛存栏数下降及饲料成本上升制约产量提升。饲料进口依赖度高,尤其是优质苜蓿草价格不断上涨。政策鼓励减少玉米、豆粕饲料用量,推动饲料替代技术研发。人造奶通过合成生物学在实验室制作乳蛋白,能减少对牧场资源依赖,且生产过程中更环保,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代表企业 Perfect Day 已实现通过菌种发酵生产高质量乳制品替代品,且开启 B2B 合作拓展市场,展示了人造奶技术的商业可能性。

补充剂和加工技术助力蔬果摄入

中国人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且种类单一,受气候和冷链物流限制影响显著。针对这一问题,植生素补充剂可以为饮食单一的人群提供必需营养,同时干燥、冷冻干燥等食品加工技术有助于保留营养,延长保质期,方便储运,改善消费体验。

坚果消费不足与创新产品

坚果摄入量偏低影响健康,主要受产量不足、高进口成本及口感偏好限制。未来,可以通过研发更易接受口感的坚果基食品增加消费。植物基酸奶等创新产品既丰富了品类,也顺应了健康饮食趋势,为企业带来成长机遇。

总结

中国膳食结构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健康挑战和消费升级需求,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合成生物学、人造奶、营养补充剂及加工技术等领域蕴藏巨大潜力,为创业和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机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深度结合中国国情,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将是未来膳食升级的关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