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再“点名”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6次阅读

共计 158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国家层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打造迎来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最新发布的政策措施明确支持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等城市加快建设步伐,推动首发经济、国潮消费、人工智能 + 消费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这一“加快”步伐,意味着国家对这些城市在国际消费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高的期待,也标志着其在推动国内需求、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回顾四年前的 2021 年 7 月,商务部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获批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此举旨在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增强城市吸引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前,超过二十座城市都积极申报这一荣誉,试图借助 ” 国际消费 ” 的标识提升城市品牌价值。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战略 ,它能帮助城市吸引更多国外消费者,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本地高端消费的规模和质量。

数据显示,疫情后三年中,这五个城市在国际消费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4 年,入境外国游客的数量比上一年几乎翻了一番;退税商店的数量占据全国六成份额,退税销售额也超过七成。此外,五座城市的中华老字号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进口消费品的比重也已超过一半。可以看到,它们正逐步构建起强大的国际消费生态体系。

在消费总量方面,上海、重庆、北京和广州位居全国前列,分别实现了超过百亿的消费零售总额,牢牢占据核心位置。而且即便面对一些增速放缓的压力,比如上海和北京的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重庆和广州仍然保持着增长态势。这证明这些城市在国际消费中心的基础上,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最新的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推动这些城市加快步伐。例如,商务部提出要大力推进“首发经济”,支持品牌新品首发、首店开业,打造全球品牌首发地标。伴随着上海每年举办的进口博览会,已有超过 4500 个国际品牌选择在上海首发,创新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类似的,广州、天津等城市也都在推动类似的战略布局,打造自己的消费新地标。

除了传统的首发经济,各城市也在不断丰富和升级本地的消费场景。北京发展冰雪 + 夜间经济,上海推进绿色消费和自主品牌,广州打造“羊城消费新八景”,重庆和天津则是推动商业综合体升级、文化艺术融入,打造多样化的消费空间。这些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场景,都是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也是城市竞争的核心所在。

未来,谁能成下一个“国际消费中心”?

从 2016 年开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逐步被提出,经过三年的培育期,到 2021 年正式筛选出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这五个城市。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城市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比如,深圳、成都、苏州都已成为万亿级别的消费城市,部分彩点逐渐成为国际化的代表。而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的零售总额也都突破 7000 亿,彰显出强劲的消费动力。

目前,除了已有的五座城市,其他地区也在积极布局。武汉、郑州、长沙等中部城市,正在争取中部第一的国际消费中心地位。各地提出“加快建设”、“争取培育”的目标,尽管没有统一的“扩容”时间表,但各地都抱有强烈的意愿。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要体现“国际化”特色,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一定要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是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

例如,成都通过文创和电影 IP 的崛起,打造“演艺 +”“赛事 +”“会展 +”等新的消费热点;长沙则依托网红经济,打造“旅游 + 演艺”“旅游 + 赛事”以及智能家居、国货潮牌等新兴产业。这些都表明,各城市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消费新格局。

总结来看,未来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要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和鲜明的城市特色。政策的支持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城市自身在产业、场景、品牌等多方面的提升。谁能真正实现新热潮的引领者,将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得先机。城市之间的比拼,终究是创新、品牌和国际化水平的较量,而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