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7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财商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付费行业,曾迎来爆发式增长。许多机构通过低价吸引、煽动性宣传和高额课程获得了不少利润。然而,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行业的“黄金时代”逐渐结束,财商课的“热潮”也逐步降温。
行业火爆背后的真实状态
财商教育的兴起,得益于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热潮的带动。许多机构利用“在线教育 + 财商”的结合,将理财、投资等内容包装成课程,通过免费试听和低价诱导,吸引大量学员。
据报道,行业里的头部公司如微淼教育、长投学堂、启牛商学院等,年营收多达数十亿,曾获得多轮融资,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投资者和普通人都对理财抱有更大热情,行业一度如火如荼。
行业乱象频现,监管压力逐步加大
然而,快速增长的同时,财商教育行业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课程内容夸大效果,诱导投资甚至使用虚假宣传。在社交平台上,类似“每日赚千元”、“轻松实现财务自由”的广告屡见不鲜,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实际上,许多机构缺乏相关资质,部分课程涉嫌误导消费者。多次被曝光后,监管部门开始出手整顿。打击炒作社会负面事件、极端情绪蔓延和过度推销成为重点。结果是,广告渠道收紧,平台对相关内容敏感词限制增强,很多教育机构不得不转型或退出市场。
政策影响下的行业变革
2023 年初,监管部展开专项整治行动,明确禁止通过平台炒作、煽动焦虑、推销保险和投资产品,将“财商”列入敏感词清单。多家机构在短时间内改名、转型,甚至裁员裁员、融资暂停。
一些知名机构的融资事件接连中止,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据了解,曾经踊跃投资的天使轮和 A 轮投资者纷纷退出,行业普遍陷入“寒冬”。例如,一些机构为了维持运转,被迫改行做高端付费内容,与投资者和学员的关系日益紧张。
行业的乱象与危机
财商课程普遍存在同质化、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问题。虽然有部分课程内容确实能帮助用户建立理财思维,但大部分课程充斥误导、套路,甚至涉嫌诈骗。投诉平台如黑猫投诉反映了大量学员维权无门、退费困难的现状。
此外,许多机构缺乏正规的资质,甚至伪装成培训或咨询公司,蒙混过关。有业内人士指出,行业的监管漏洞极大,很多机构其实是在“割韭菜”。
未来出路与转型路径
面对监管压力和行业困局,一些机构开始探索转型之路。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依靠自有新媒体平台,建立内容矩阵,减少对广告渠道的依赖,吸引粉丝后进行课程推荐;第二,将资源转向大 V 合作,进行知识付费模式的变现;第三,争取取得正规金融培训的牌照,开展合规的金融教育培训业务,但难度很大。
一些机构甚至考虑“地下经营”,通过隐蔽渠道投放,再到低线城市下沉市场。短期内还能维持,但长远来看,行业“出路”仍不明朗。此外,部分企业试图通过改名、缩减规模、转型成个人号等方式,继续“苟活”。
行业的本质与对投资者的提醒
有人批评财商教育实际上是利用人们的暴富心理,进行“割韭菜”。但实际上,理财投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实践过程,不可能通过几节课就能掌握。巴菲特之所以成功,也不是靠所谓的“财商培训”得来的。
专家提醒,年轻人应加强防骗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快速赚钱”的广告。理财技能是需要时间积累和实践检验的,免费课程和低价知识付费已足够帮助入门。切勿陷入“暴富”幻想,理财要脚踏实地。
未来,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合规经营、内容升级和正规资质是出路所在。对投资者来说,要保持理性,不要被短期的广告所迷惑,理性投资,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