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为何不愿全职创业?VC追捧下的两难选择

6次阅读

共计 145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教授成为了创投圈备受瞩目的焦点。许多风险资本(VC)纷纷涌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向教授递出巨额天使轮融资意向书。然而,尽管资本热情高涨,教授们却普遍倾向于保持兼职状态,甚至同时创立多家公司。

教授创业的常见模式

在观察到的教授创业案例中,通常呈现以下特点:一位教授凭借多年深耕某一技术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成果创建公司,团队构成以博士为主力,董事长多由教授亲自担任,而 CEO 则可能是教授的博士生,这类博士往往缺乏丰富的商业经验。研发团队主要由教授的弟子构成,辅以少数行业资深人士。从股权结构来看,教授通常是最大股东,博士 CEO 持有少量股份,其余员工的股份集中在股权池中,学校或研究所通常占有 10%-15% 的股份作为技术转化收益。

日常运营中,教授通常挂名并提供技术支持,实际管理工作则由博士 CEO 负责,同时整合教授的产学研资源,争取各类政府和社会课题支持,初期借助学校实验室完成基础研究。然而,教授需兼顾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同时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因此用于公司事务的实际时间有限。

教授创业的优势

教授创业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他们在各自领域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其次,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高端实验设备,这些设备往往是创业公司难以承担的高额投资。此外,教授还能调动大量低成本的博士和研究生劳动力,降低研发成本。再者,以院校名义承接项目更具公信力,尤其是在涉及国企、政府或军方的合作时。最后,教授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威望,能快速获取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

教授创业的潜在问题

尽管存在诸多优势,教授创业也面临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学术思维与商业思维的冲突。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探索和技术突破,而商业实践则强调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教授往往过于关注技术细节,忽视了实际应用中的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

其次,从实验室产品到市场化产品的转化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实验室环境与工业生产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实验室产品未必能在大规模生产中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此外,产品交付客户之前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测试和调整阶段。

第三,许多教授对商业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轻信他人,难以应对复杂的商业博弈。第四,部分教授存在自视过高、固执己见的问题,不愿听取外部建议,导致决策失误。第五,教授普遍缺乏市场拓展能力,难以有效开发客户资源。

第六,教授创业时往往难以破釜沉舟,多重身份带来的稳定收入降低了他们的冒险意愿。最后,股权分配上的不合理可能导致团队内部矛盾加剧,影响公司长远发展。

教授创业的成功率

数据显示,美国高校教授创办的企业失败率高达 96%-97%,远高于整体创业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商业运营能力。即使在中国,教授创业的成功率也未见显著提升,与普通天使投资项目并无本质区别。

关于教授创业的建议

尽管教授创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并非毫无出路。建议教授在创业时应明确目标,要么全身心投入,放弃原有职务,专注于公司发展;要么减少持股比例,将技术作价入股,避免因股权纠纷引发团队分裂。

合理的股权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可以将股份分为资金股、技术股和能力股三部分,确保各方权益均衡。初期可设置激励机制,让核心团队分享更多成长红利。此外,创业不应仅依赖单一技术优势,还需兼顾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财务管理等多方面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硬科技投资热潮并未显著提高教授创业的成功概率。投资者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风。无论是短期热度还是个别案例的表面繁荣,都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唯有坚持长期主义,审慎评估项目潜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