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6次阅读

共计 308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说起“民企第一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杭州或者深圳。然而,中国收入颇高的民营企业京东集团,当红民企小米,都诞生于北京、成长于北京。中国曾经极为富有的民营企业家张一鸣,也是在北京实现财富积累的。实际上,北京的民营企业质量相当高,在一些关键指标上甚至超越了杭州和深圳。

近期,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 胡润中国 500 强》。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以 65 家企业稳居榜首,深圳以 49 家位列第三,杭州以 23 家排在第六。需要注意的是,胡润版的 500 强企业名单与全国工商联版本有所不同。胡润版剔除了央国企和外企子公司,仅统计民营企业和混合制企业,其排名依据是市场估值,而非年营业额。可以说,胡润版更能体现一座城市顶级民企的发展质量。

北京不仅老牌民企众多,如联想集团、百度、泰康人寿等,新兴民企的发展势能也十分强劲,像元气森林、转转、摩尔线程、智谱华章等。独角兽企业榜单就是很好的证明。根据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北京以 78 家的超高数量遥遥领先,比深圳多出 130%,比杭州多出 225%。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首都,北京为何并非央国企的天下,却能孕育出如此多顶级民企?又为何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企业家?北京的创业活力和造富能力,超乎想象!

占据产业风口 C 位的北京

近年来,中国相继兴起了互联网、教育培训、网络直播、AI 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风口。无论风口如何变换,北京似乎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北京是中文互联网的发源地。依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24 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前 100 家企业”,北京有 32 家企业上榜,广东省、上海市各有 15 家,江苏省 8 家,福建省 7 家。

北京是教育文化中心,也是教培行业的胜地。根据亚布力智库发布的“2024 第十届中国最具口碑教育企业百强榜”,北京有 47 家教育企业上榜,遥遥领先,上海以 13 家位居第二,深圳以 11 家位列第三。

北京人在文化娱乐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德云社、开心麻花、单立人等娱乐“厂牌”都集中在北京。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流量新势力百强榜”,北京有 24 家 MCN 机构上榜,位居首位,杭州有 15 家,广州有 10 家,上海有 8 家。

北京不仅文化产业发达,在科技领域也发展迅猛。在 AI 方面,北京堪称“大模型之都”。截至 2024 年 3 月 28 日,国家网信办备案的 AI 大模型名单已达 117 个,北京有 51 个,占比高达 44%。在商业航天方面,北京一枝独秀。根据泰伯智库发布的“2024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北京市的企业共有 46 家,上海市与广东省各拥有 9 家企业并列第二。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北京起步最早,产业最为成熟。截至目前,全国约有 50 家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品,北京就有 10 家,占比 20%。此外,以优必选为代表的外地机器人企业也都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在低空经济方面,北京依然占据优势。根据泰伯智库发布的《2024 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百强》,位于北京市的企业共有 22 家,其次是广东省 20 家,江苏省 12 家,四川省 8 家,浙江省、上海市分别有 7 家企业。

北京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总能吸引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在智力密度极高的前沿科技领域,其他城市很难与北京相媲美。

北京民企的发展历程

北京的民营企业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突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制造业、建筑业和商贸物流发展迅速。因此,体制束缚较少、草根文化较浓的城市更容易取得突破,如杭州的宗庆后、深圳的王石、佛山的何享健、福州的曹德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南方老板日益富有,南方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增多,这让北京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渐渐地,北京年轻人也开始投身商海,甚至前往香港、深圳做“倒爷”。上世纪 90 年代,知识经济浪潮逐渐席卷中国,作为“政治中心 + 文化中心 + 科教中心 + 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张朝阳、李彦宏等人,将硅谷文化和极客精神带到北京,点燃了中国互联网的火种。张朝阳、李彦宏等人选择北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北京学习成长,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业方向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属于传媒大类,而北京的文化传媒业最为发达,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与此同时,拥有美国金融背景的熊晓鸽、陈立武等投资人,将美国的风险投资理念引入北京,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投资机构。科技企业在前方开拓,投资机构在后方提供支持,相互配合、协同发展,逐步培育出了北京的互联网产业。汇聚了大量互联网公司的中关村,一时间成为中国有志青年心目中的圣地。

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后,北京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聪慧且有抱负的富豪,如古永锵、龚宇、雷军等。他们不甘心只做“打工人”,便带着人才和资金投身创业,于是有了“百度系”“搜狐系”“新浪系”“新东方系”“金山系”,也诞生了优酷网、爱奇艺、考拉 FM、小米等一批新的互联网企业。

这些科技企业的成功故事,又激励了北京各大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凭借高校的科技成果,从风投机构获取资金,组建了全新的科技公司,形成了所谓的“清华系”“北大系”“人大系”“北理系”“北航系”创业团队。一代传一代,一波接一波,北京的文化科技产业生态逐渐形成。

民企改变北京,北京优势依旧

北京培育出了高质量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反过来改变了这座古都的面貌。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中年大叔。整座城市由一个个大院和一条条大道构成,庄严肃穆、秩序井然,但缺乏活力,一到晚上便显得空旷寂寥。

民营经济兴起后,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到北京打拼,为这座古老城市注入了无限生机。城市规模持续扩大,郊区变为城区,农村变为小区,房屋增多,街巷热闹,“烟火气”愈发浓烈。

后来,随着科技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北京出现了一批大富豪,还带动了数以百万计的三高(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中产精英。这些人推高了北京的房价和物价。

在北京,普通家庭即便掏空几代人的积蓄,也只能在郊区购置一套小三房。郊区的房价也因地段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看似偏远的小区,房价也能高得离谱。比如距离天安门 20 公里的后厂村路芳怡园,每平方米均价高达七八万元。为何这个小区如此昂贵?因为它临近百度、新浪、腾讯、网易、小米、快手、滴滴、贝壳等“互联网大厂”,周围遍布高薪码农。

后厂村片区的房租同样贵得惊人,一个没有电梯的小单间,每月房租也要三四千元。房东之所以敢收取如此高的租金,是因为互联网公司会为员工提供租房补贴,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有人将这片区域的租房称为“大厂概念房”。

纵观全国,由于北京的科技和文化企业最多,高收入者也最多,所以北京的房租也是最高的。投中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 2019 年到 2023 年,全国有超过 3 万家高新技术公司发生了迁移。一向低调的南京成为排名第一的迁入地,接收了 1447 家。有人担心,如果北京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持续居高不下,北京的科技产业是否会被掏空?事实是,北京迁出的企业虽多,但原生和迁入的更多。数据表明,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12 年的 3286 家增加到 2021 年的 27638 家,增长了 7.41 倍。

北京虽然住房成本相较于普通城市略高,但研发成本和资金成本却低得多。北京拥有众多公共科研平台,高端人才资源丰富,能够为科技企业节省研发成本。北京还是隐形的金融中心,金融总资产超 200 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这里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会为科技企业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对于有前景的科技企业,风投机构更是会竞相争抢。像北京这样集“政治中心 + 文化中心 + 科技中心 + 金融中心”四大功能于一身的城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民企,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