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7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896 年,李鸿章访美时提及中美投资,其古典经济学论述至今仍有热度。如今,杭州因在货币、劳动力、土地方面的表现备受关注。
杭州土地市场火热,“地王”纪录两月内三度刷新,2025 年土拍成绩突出,主城区房价上涨。人口净流入量大,2024 年浙江省人口净流入 45.5 万人全国第一,近 1 / 4 流向杭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逼近 8 万亿,实际利用外资排全国第三。科技企业等纷纷重仓杭州,其产业创新力巨大,甚至有媒体认为从“造富”能力评判,杭州已属一线城市。
杭州是否会成为新的“中国硅谷”?其产业模式又将如何影响财富?这要从“杭州六小龙”说起。自“杭州六小龙”走红,杭州就成了“中国硅谷”的候选。“硅谷模式”是在城市边缘区建科技创新园区,周边配套完善,形成产业和居住生态。中国引进了“硅谷模式”,杭州未来科技城就是典型,专利密度是硅谷的 1.5 倍。杭州曾确定“人力资本密集型”发展战略,如今一些数据显示杭州符合硅谷内核,但近几年未形成物理空间上的“硅谷”。
从硅谷到硅巷
硅巷与硅谷不同,创新诞生于大街小巷。硅巷最早指纽约曼哈顿老城区街道,租金低、交通便利,吸引创业者,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后发展成科创社区。硅巷以金融、科创、新媒体企业为主,分散在各城区,无产业边界。纽约是硅巷开创城市,常年居全球科技城市榜首,被称为“东岸模式”。
硅谷崛起得益于芯片产业,而硅巷的创业者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传统行业赋能,纽约非科技行业中科技职位超 52%。硅巷中多元群体参与创新,“逃离硅谷,奔向纽约”流行。纽约能打造硅巷是因为金融业发达、人口集中、场景和产业形态丰富,“市场就在楼下”,能提供开放式场景体验,带动经济和就业。硅巷本质是利用城市中心存量空间打造新场景,培养相关应用创新产业和人才,让“科技回归城市”。
中国适合“硅巷模式”吗?
“硅巷”虽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 2010 年后因数字经济崛起而闻名。近年来,多个城市提出“硅巷”概念。中国核心城市适合硅巷模式。
杭州有明显的硅巷创新特征。以 AI 和机器人产业为例,杭州聚焦应用创新层,砸 80% 研发经费,思考如何让 AI 和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杭州发展“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有自身优势,如传统产业扎实、地处长三角、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等。中国城市发展以超级城市为核心,产业链向四周辐射,产业变迁、基建老化、人口流出,老城区面临衰退,城市更新需焕新风貌、盘活资产、保证产业不衰退,前沿技术落地对物质空间影响深远,从城市更新到硅巷创新符合政策和城市进化方向。
硅谷模式下的四大趋势
若杭州等核心城市走向硅巷模式,会有几个趋势。一是核心城区价值抬高,房价区域分化更明显,杭州核心城区土拍价格高,二手房交易多数来自主城区。二是可能逐渐“去大厂化”,中小企业更灵活,巨头创新容错率低阻碍创新,如今创新主力是小团队。三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纽约硅巷成功得益于政府对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及宽松监管。四是本地文化产业将繁荣,硅巷模式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意义重大,能深入街道唤醒城市记忆。
从这个意义上讲,杭州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但未必能担得起“中国硅谷”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