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过去一年,中国创投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一方面,反垄断监管趋严、赴美上市遇阻、外资 LP 态度谨慎;另一方面,北交所的设立和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为市场注入活力。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指出,当前政策的核心在于促进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一系列转变直接影响了创投行业的运作模式与投资逻辑。
估值回归理性
创业者与投资人在谈判中的态度变得更加务实,企业估值逐步趋向合理。过去那种盲目追求高估值的现象正在减少,二级市场的反馈促使评估标准从收入增长转向盈利能力。
例如,一家专注于 ICT 领域的投资机构提到,由于港股市场破发率较高,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价策略,从而实现估值的理性回归。
聚焦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成为政策鼓励的重点领域,众多创投机构纷纷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即便是曾经专注于消费互联网的传统机构,也开始涉足储能、环保等新兴赛道。
资深投资人王程认为,尽管大家都认可某些热门领域,但真正考验的是机构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以芯片投资为例,尽管整体热度较高,但部分细分领域仍存在泡沫风险,需要从业者保持警惕。
政策驱动投资方向调整
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使得创投机构不得不重新规划投资版图。例如,德同资本已将投资重心从消费端转向企业服务、硬科技及芯片相关领域。与此同时,机构倾向于将更多资金配置给相对成熟的项目,以提高退出成功率。
数据显示,2020 年君联资本在老项目追加投资上的比例显著提升,而启明创投也在 2021 年的投资项目中加大了对已有项目的支持力度。
风险溢价再度浮现
外资 LP 的态度因政策快速变化而产生波动。部分 LP 选择观望,但仍有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认识到政策的动态性,通过多方调研寻求投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 LP 开始重新引入风险溢价的概念,这意味着他们对潜在风险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
这种变化对双币基金构成了压力,尤其是那些依赖美元 LP 支持的机构。然而,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人士依然坚持立场,认为政策调整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北交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北交所的成立被视为重大利好,不仅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还为创投机构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然而,也有声音对北交所的未来发展持审慎态度,认为其成败取决于上市企业的质量。
有投资人建议,北交所可以借鉴沪深交易所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增强对企业和投资者的服务意识。此外,关于吸纳红筹股回归的呼声也反映出市场对多样化企业的期待。
创业邦认为,北交所现阶段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未来的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结语
总体而言,当前的政策环境既带来了挑战,也为创投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投资人而言,唯有紧跟政策步伐,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