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高管投身民企,成败几何?

7次阅读

共计 42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据调研,近 90% 外企高管跳槽至民企后折戟沉沙。”前 GE 人力资源高管 Lucy 谈及外企高管转投民企时表示,众多人遭遇“一年魔咒”。前大亚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杨勇将“一年魔咒”拆解为四个阶段:起始三个月是蜜月期,随后三个月彼此审视能否共事,再往后三个月裂痕初现,最后三个月外企高管便着手寻觅新工作。

“水土不服、一年魔咒”等现象的出现,民企老板与外企高管皆难辞其咎。

多数外企高管对僵化的外企体制深感不满,憧憬民企自由的氛围、灵活的机制与超高的效率,故而选择离开外企。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失去外企光鲜的保护壳,优越感消散,告别习以为常、井然有序的生活,置身陌生的民企重新启航,无疑是艰难的历程。

民企老板的期望很单纯:投入大量精力与财力引入外企高管,旨在借助其丰富经验与专业能力解决企业现存问题。

但外企高管与民企老板双方,对自身及对方的问题认知均存在偏差,且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对方。如何增进理解、相互融合,需要双方携手共同努力做出改变。

引入外企高管对民企的人才结构、组织能力升级、业务转型等意义重大,可为何外企高管在民企的“阵亡率”如此之高?外企高管自身存在文化、能力适配问题,不过能否顺利融入,很大程度取决于民企老板及组织给予的助力。如何助力外企高管在民企更好地融入并发挥更大价值,值得每位民企老板深思。

从螺丝钉到决策者的身份转变

从高处迈向平地,在获得更广阔空间的同时,焦虑感也随之而来。

深圳星脉医疗科技创始人张丕治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踏入职场,创业前 20 多年的履历闪耀着 IBM、艾默生等知名外企的光辉印记。

从外企高管转身成为民企创业老板,张丕治最大的感触是“尽管环境与身份转变了,但思维依旧未变”。

这或许是众多外企高管离开外企平台后的普遍感受。往昔在大平台做事易如反掌,能指挥千军万马,如今搭建一个小平台却困难重重。过去稳定有序,现在需在组织内部重新构建制度、流程、机制,事事都得亲力亲为。

张丕治回忆道:“2014 年创业的头两年,我时常陷入过敏性焦虑,事事皆令我焦虑,即便做好了,仍怀疑是否真的做好了。”

张丕治认为自己的思维仍停留在过去外企的模式中,衡量事情好坏,外企有成熟的运作管理系统,而他创立的新公司却没有,他又习惯依赖过去的管理系统,故而内心纠结。

在张丕治看来,唯一的解决之道是调整心态、转换思维,过去追求的表面光鲜及各种流程、系统只是工具,并非目的,只要事情做好,有无那些系统均可。

中国的民企,在荒芜中开拓前行,宛如具有开拓精神的野生物种,其获取食物的能力,源自不按常规出牌,在市场中不断更新迭代。习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文化的人,在民企或许会遭遇挫折。

因此,过往在外企的规范化运作,在民企有时反倒成为束缚。外企高管创业往往过于高调、理论化,崇尚正规军作战,讲究规范与阵营。但众多创业老板多为草根出身,行事风格较为“野”,属于野蛮生长。

长期在外企工作的高管,张丕治打比方说:“其实就像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这颗螺丝钉经长期事务性打磨,看似光亮,然而民企引入外企高管,并非仅要其做颗光亮听话的螺丝钉,而是期望其成为独当一面的责任担当者,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难事面前能妥善解决。”

外企高管进入民企,不能只关注是否提供了原工作的资源,过去擅长的流程能否实现。要在民企站稳脚跟,需走出舒适区,目光放长远,不再是事务性执行者,而是当民企老板将市场交予你运营,赋予直接决策权后,要思考如何开疆拓土,如何使权力为公司带来最大效益。

放下优越感,用能力说话

在外企高管融入既有团队方面,进入民营企业比自己创业或许更具难度。张丕治深有体会。多年来,他目睹众多外企高管以“空降兵”身份加入中国民营企业,又因无法融入团队而离开。

其中一个原因是,外企高管带着架构、流程进入民企任职,民企管理流程相对简单,这种碰撞极易给民企高管带来诸多限制,削弱其权力或“势力范围”。

无可置疑,外企给予员工的经验、工作方法弥足珍贵。张丕治认为,融入民营企业并非加入后完全推翻他人所做的工作,而是运用自身经验助力新同事。

“入职第一年以做出成绩为重。”这是已进入民企将近 10 年的杨勇分享的经验之谈。

杨勇进入大亚集团的第一年,便面临一次关键的变革挑战,即在集团内推行绩效薪酬项目。该项目在他入职前已启动,但因种种原因停滞。故而,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并主导完成此项目。

绩效薪酬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杨勇深知其中艰难。“改革虽有老板授意,但具体如何推进、落地,是我需考虑的问题,过程中可能会有诸多困难、挫折、阻力,甚至陷阱,这些都要我去面对。”

面对棘手状况,杨勇也领会了老板的另一层用意,“改革过程也是老板考察你的过程,其一,看你是否有担当、专业能力如何,在处理事情上是否与众不同,并非单纯强硬,而是具体处理策略方法是否得当。”

一方面,杨勇发现一些预见性问题或关键环节后,会先于老板提前沟通、铺垫,进而获得老板支持,最终虽触动部分人利益,但老板明白问题所在,也为他顶住压力,变革项目得以成功落地。

另外,与外企高管习惯“中英夹杂”或满口“专业黑话”不同,在沟通过程中,杨勇一方面尽量少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术语,另一方面加强对业务的熟悉与学习,减少交流障碍。与上级沟通时,杨勇注重理清高层管理者的关注点,言简意赅,抓住重点。面对问题,必定会向高层管理者提供至少 3 种以上决策方案。

从一言堂到团队决策

创业后,张丕治发现,搭建团队、梳理工作流程后,过往的外企经验愈发派上用场。“草根创业者从 0 到 1 易,从 1 发展到 10 难。而 1 到 10 如何发展,外企的规范流程、自身视野与经历颇有助益。”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仍强调个人能力。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企业,老板独断专行对组织能力建设必定是一种破坏。

众多外企高管遭遇的一言堂现象,身为民企老板的张丕治认为,部分民企老板虽不希望如此,但集体决策开会时,最终还是听从老板的。

用杨勇的话说就是“老板是流程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最大的破坏者”。

部分民企老板看似霸道的管理风格,在张丕治看来需做出改变。企业起步阶段,老板的果断决策可助力企业开疆拓土,到一定阶段,必须重视团队决策能力。

张丕治分享自身管理经验,人无完人。他在企业内部成立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公司重大决策会议,公司发展战略需经管理层讨论通过方可执行。作为企业老板,选拔团队新成员时,筛选标准是优先录用有独立观点的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表达独立观点的人,是民企发展的优先选择对象。

此外,民企还需培育团队决策流程与文化。“唯有从制度上建立保障,员工才敢说、愿说,因为敢说才能将企业决策错误成本降至最低。”

从在“系统”中生存到在“老板文化”中生存

外企融入民企,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外企高管如何在民企实现向上管理。

从外企高管转型为高管教练的 Amy 表示,她所辅导过的众多外企高管中,90% 的人都会提及面对民企向上管理问题时极为头疼。出现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实则是要先明晰,在外企是如何在系统中生存,在民企则是如何在老板文化中生存。

Lucy 如今在一家生命科学领域的民企继续担任 HR 负责人,她也发现,身边多数外企高管进入民企后,最苦恼的便是向上管理。

在民企发展顺遂的杨勇分享了个人经验,对于初入民企的外企高管,即便以前与老板是朋友,或曾有过商业合作,一旦进入企业,关系必定会改变。你从顾问或好友转变为老板的下属。此时首先要明白自身位置与角色关系已变,需主动调整。

外资企业职业化程度更高,外企高管与公司是雇佣关系,而民营企业不同,民营企业老板既是经营者也是股东,是最高决策人和管理者。

另外,在民企文化里,老板不只是董事长一人,老板的亲朋好友或创业老臣都可能是高管的“老板”。因此,外企高管进入民企需具备经营者视角,若无法站在老板角度考虑,融入民企过程中很难做好向上管理。既要注重公司的“法”,也要顾及老板的“情”。

从相互博弈到相互成就

有人说,外企高管进入民企,是与民企老板的一场博弈。但博弈双方皆朝着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决策。要实现双赢,双方需从相互博弈走向相互成就。

要做到与老板相互成就,杨勇建议外企高管选择民企老板时,首先要考察彼此理念是否相近或相通。

“中国有句古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若理念相近,后续诸多问题能快速解决。因为所有具体事务或专业层面的内容,其实都属于术的范畴。若不解决道的层面问题,即便你再专业,老板也不会认可,甚至会反对你。”

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规模、行业、质量标准等方面有新要求时,原有的协作方式,无论是管理风格还是管理人才都会出现瓶颈。

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管理学教授秦志华认为,高管的能力在特定组织体系内发挥作用。一旦组织体系性质改变,其能力与组织体系是否契合便成问题。“一位高管在外企能取得成绩,不代表在民企也能如此,关键是先梳理清自己的期望值与问题,再寻找合适的企业。”

民企众多老板草根出身,一路打拼而来。所以,民企老板与高管、员工之间不仅有契约化合作,还包括长期磨合形成的感情纽带与信任基础。制度并非成文规范,而是大家默认的规则,这致使经营管理中权责界定不清晰。

外企高管融入民企表面看是文化问题,本质上是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结构调整问题。针对民企治理结构问题,关键是形成一套让每个人发挥作用的机制,使大家分工协作更高效。

秦志华建议,外企高管与民企老板都需从两方面进行事先准备及沟通磨合。其一,民企招聘外企高管时,要明确其定位、权力边界、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所需支持;其二,外企高管自身也要做好心态转变,进入民企后,工作方式与企业文化发生质变,不能只关注自身权力与位置,而要提前了解民企人员情况、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以及自身需解决的问题。否则,融入将是双输结局。

尾声

若未从组织能力升级、组织进化更新视角看待民企引进外企高管问题,很容易将其简化为招聘与融入问题。

但实际上,外企高管融入民企,背后是组织思维方式调整问题。在融入方面,需要双方共同改变,开放心态。民企老板要营造更适宜企业生存可持续发展、又能与外企高管愉快合作的文化土壤。

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调整人员素质与结构,就需不断引入新鲜血液,优化人力资本。未来,不仅外企高管会流向民企,民企高管也可进入外企。

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建立组织体系平台,涵盖制度、方法、流程、机制设计、体制设计等。只有借助制度、体系平台,才能真正做好人才的选育用留。对于管理者而言,则要转变领导风格,养成亲和、能激发他人潜能、真正尊重人的领导风格。真正实现彼得·德鲁克对管理的期望:管理就是成就他人,让他人成就事业。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