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偶像百年发展史:从早期雏形到现代繁荣

4次阅读

共计 140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一场收入超过百万元的两小时直播,再次将虚拟偶像推至公众视野。然而,相较于之前因成员退出引发的争议,这次讨论的核心聚焦于虚拟偶像的盈利能力。

尽管许多人认为虚拟偶像是一种新兴现象,但追溯其本质,为虚拟形象塑造人设并通过媒介互动的概念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便已萌芽。彼时,虚拟偶像的诞生结合了雕塑、服装设计、摄影等多种传统技艺,更像一门手工艺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些技艺逐渐数字化,并借助动作捕捉、图像识别及图形渲染等现代工具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尽管行业发展迅速,投资者仍持谨慎态度,认为这并非一门轻松获利的生意,其商业模式与传统娱乐并无根本差异。

1932 年:Cynthia,最早的虚拟偶像

1932 年,美国雕塑家 Lester Gaba 受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委托,制作了一座约 45 公斤重的石膏人体模特,取名 Cynthia。凭借精妙的设计,Cynthia 栩栩如生,甚至展现了脸部细微瑕疵,仿佛真人一般。

起初,Cynthia 在公共场合展出时便吸引了广泛关注,随后美国《生活》杂志为其拍摄封面。此举原本意在展示石膏模特的高度仿真效果,却意外使 Cynthia 名声大噪。各大奢侈品牌纷纷邀请 Cynthia 穿戴他们的最新款式,试图借此吸引消费者。

尽管 Cynthia 本质上只是石膏制成的模型,公众却完全视其为真实人物。设计师 Gaba 甚至解释说 Cynthia 患有喉炎,无法开口说话。即便如此,Cynthia 依然频繁参与社会活动,包括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婚礼。不幸的是,在一次活动中 Cynthia 从椅子上摔下,导致破损,其职业生涯随之结束。

1950 年代:三只花栗鼠的流行

1950 年代,美国歌手 Ross Bagdasarian 利用磁带录音机创造出独特的二重奏效果,录制了《花栗鼠之歌》。这支歌曲不仅销量惊人,还获得了多项格莱美大奖。Bagdasarian 进一步赋予花栗鼠拟人化形象,打造出一支三重奏组合,为后续 IP 开发奠定了基础。

虚拟花栗鼠凭借永不老去的特点和易于扩展的特性,持续受到欢迎。不仅推出了大量周边商品,还改编成电影,延续至今。

1985 年:Max Headroom,首个虚拟电视主持人

1985 年,英国电视四台推出虚拟主持人 Max Headroom,成为“首个电脑生成的电视主持人”。Max Headroom 的出现旨在讽刺当时过度依赖电视的信息获取方式及不良行业风气。他的走红不仅局限于英国,还传播至美国,甚至成为可口可乐新品的全球代言人。

2007 年:初音未来的崛起

2007 年,日本音声软件公司开发的 Vocaloid 软件彻底改变了虚拟偶像的格局。通过简单的参数设置即可生成歌声,使得无数音乐人能够自由创作。初音未来不仅是第一位使用全息投影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还在多个领域扩展其影响力。

从音乐到动画再到手机游戏,初音未来的成功证明了虚拟偶像的广泛吸引力。同时,她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代表。

2011 年至今:VTuber 的兴起

2011 年,YouTube 上的 3D 动画角色 Ami Yamato 被认为是最早的 VTuber 之一。随后,Miquela Sousa 等虚拟角色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关注。

虚拟偶像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各大品牌也开始利用虚拟形象进行宣传推广,如 GEICO 的小壁虎 Gecko 和巴西电商的虚拟销售员 Lu 等。

尽管关于“谁是第一个虚拟偶像”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虚拟偶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代社会。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