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一直挺赞成 AI 快速发展的,很少见到让我皱眉的 AI 应用场景。可这次真有点出离愤怒了。
快到毕业季,好多学校为整治学术不端,在学生论文原有查重检测基础上,又引入了 AIGC 检测,就是用工具检测论文里 AI 生成的含量,比例高就无法毕业。
我起初以为是谣言,查证后发现是真的,好多大学都启动了,还有明确指标。像四川大学就提到了 20% 和 15% 这两个比例。
在 Google 上搜相关关键句,能看到哪些学校在实行。在小红书搜关键词“AIGC 论文”,能搜到一堆吐槽贴,还有降重广告。
我看完学生吐槽,只有愤怒、痛心和无奈。我一直是 AI 支持者,见证它从笨拙到如今难以看到上限的过程,比多数人都更相信它的未来。
但没想到它会以粗暴、冷漠、失控的方式,伤害本该被保护的人。AIGC 检测原理是“用另一个 AI 判断是不是 AI 写的”,这太荒谬了。
它不管你背景、是不是通宵写、有无复查文献等,只看语料、风格、用词概率。写得流畅、规范、有逻辑就可能被判成 AI 写的。
我就想问问,到底啥才不是 AI 写的?难道错字连篇、思路跳脱才算人写的?这到底要的是人类思维还是 AI 漏洞?
这不是简单误判,反映出很多学校教育、技术、管理系统对 AI 认知有误且滥用。主流 AIGC 检测工具的核心算法大概分 3 类,都有问题。
第一类是困惑度与熵值分析。AI 模型生成文字通常很顺,基于此判断,写得顺就可能被认为是 AI 写的,这检测逻辑太离谱。
第二类是机器学习分类器。给 AI 大数据集训练它分辨是人写还是 AI 写的,但实际用起来很操蛋,写得像训练集里的 AI 就被判是 AI,还不告诉你为啥。
第三类是句法和风格特征建模。从句法结构和写作风格入手建模人类与 AI 的区别,可学生写论文哪能一直保持高水平文笔,像《滕王阁序》都可能被检测出高 AI 生成度,实在无语。
这些检测方法推理成本大家也有数,可知网的 AIGC 检测服务收费离谱。
最痛心的是,很多学校、导师、管理者只看“AI 率”就当铁证,否定学生努力。这种“AI 率 =AI 写的”推理站不住脚,生成模型永远领先检测模型一代,这是信任危机。
我写 AI 是希望它让我们更自由,不是让人更恐惧;用 AI 是希望它成为表达的延伸,不是拘束的锁链。这场 AIGC 查重本质是人类用 AI 造了火又害怕,还用另一个 AI 逼普通人承认起火。
这不是 AI 的错,是人类使用 AI 的方式错得离谱,用概率盖过人格,用模型替代人性。再这样下去,我们可能不敢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