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再对中国手机品牌下手,国产手机出海困境几何?

5次阅读

共计 17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国内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征战已屡见不鲜。华为于欧洲市场重新诠释高端手机概念,小米在亚洲低价手机领域表现出色,传音手机则另辟蹊径,避开竞争激烈的亚太和欧洲市场,凭借独特的本地化适配在非洲市场崭露头角,一度占据 38% 的市场份额。

这些国产手机能远销海外,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在某些国家眼中,它们成了眼中钉。此前,印度执法部门以洗钱嫌疑为由,突袭了 vivo 及相关企业在印度多地的办公场所。尽管当地执法部门为此次搜查找了诸多理由,但这已是印度今年第三次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在 vivo 之前,华为、小米也都遭受过相关部门的突击检查。

今年 4 月底,印度执法部门扣押了小米在印度公司约合 47.9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还指出小米违反印度海关法律,要求其补税。这只是印度科技数码领域畸形发展的一个体现。

从人口角度看,印度是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专家预计 2022 年印度人口将达 14.07 亿。然而,印度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约 7 亿人,其中大量用户使用运行 Android Go 的低端手机,对智能手机品牌而言,印度市场颇具发展潜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印度,高端高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即便留下的也多从事外企技术外包,几乎没有选择发展本土科技、数码企业的高科技人才。

为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印度政府从法律法规与政策入手,提高外国企业在印经营成本。提高电子产品进口关税是常用手段。自 2017 年起,印度多次提高电子产品关税,不断修改“电子产品进口”定义,从最初限制海外品牌整机进口,到后来规定不断收紧,海外手机企业不得不赴印设厂,将生产环节置于印度境内。

这里说的是“海外手机品牌”而非“国产手机品牌”,原因很简单,印度这种“扣羊慢薅”的行为并非只针对中国手机品牌,iPhone 也未能幸免。从 iPhone 4 到 iPhone 13,多款在印度热销的 iPhone 手机都被迫在印本土生产。2022 年第一季度,印度本土代工厂使 iPhone 产能提高 50%,这些在印生产的 iPhone 在当地销售,为苹果换来更优惠税务政策。不少国产手机品牌也如此,如小米多年前开启“Made in India”计划,OPPO、vivo 等品牌也陆续将相关产业转移至印度,利用政策换取税率优惠,降低生产成本。

从这个角度讲,国产手机在印度市场发展受阻是出海必经阶段。虽直接扣押财产的做法令人不齿,但 vivo 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遭此不公的企业。

国产手机在海外发展受阻,从另一角度证明其在全球市场已占据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以至于印度政府无法以正确方式扶持本土企业,只能采取上门搜查、银行冻结等手段对抗中国品牌。

在智能手机设计、制造、销售三个环节中,制造成本相对可控。跨国企业向来有将制造转移至人力成本更低国家以降成本的传统。如某些大型运动品牌的走量成衣、球鞋在东南亚由童工低价生产;全球出货量前五的电脑品牌纷纷在中国设厂,有的甚至将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和综合工厂都设在此。

不过,品牌选择在中国设厂并非全因成本,以某电动车企业为例,其中国工厂在产能、品控和综合成本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德国工厂。

总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将第一、第二产业转移至政策更优惠、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很常见。数码产品制造是高度标准化生产过程,对印度市场来说,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有助于企业控制整体成本。在保证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印度,可为国内留下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让国产手机品牌能像苹果一样——Design in China, Assembled in India。

从印度方面看,印度政府深知话语权被国外巨头掌控的弊端,过去十年采取诸多措施扶持本地科技产业。如在税法上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在印设计产品与建厂生产,试图重走“以市场换技术”之路。但“市场换技术”需品牌真正掌握技术,这对急于赚快钱的印度来说难以实现。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不仅印度,欧洲与澳大利亚也深陷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困境。以欧洲为例,“西方世界”某种程度上堪称“科技荒漠”,因人力成本远高于东南亚,这些国家能与中美科技企业抗衡的只剩金融业和旅游业。虽产业转移情况暂不会在这些国家出现,但它们也像印度政府一样,以税法问题向跨国科技企业开出巨额罚单。

不过,大家都明白这种巨额罚单只是无奈之举。就像美国无法取代 dji 无人机,欧洲无法取代 Google、印度无法取代 TikTok 一样,即便印度频繁上门搜查,其智能手机市场也轮不到印度企业主导。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