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长久以来,市场多将军工行业视作主题性行业,即主导行业投资的是各类消息而非业绩,这致使军工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快涨速跌特性。今年 5 月以来,国防军工行业持续上涨,引发众多投资者关注,关于军工行业基本面是否质变的讨论愈发频繁,国防军工行业是否即将涅槃?下面从行业投资逻辑切入展开分析。
行业投资逻辑
分析一个行业的参与价值,关键抓逻辑、业绩和估值三个要点。逻辑关乎行业发展叙事有无变化,涵盖宏观环境与自身素质。以新能源和芯片行业为例,新能源因气候剧变,各国在减排碳中和上达成共识,其发展空间由此开启;芯片则因行业数字化等推进及美方卡脖子,行业空间得以拓展。但行业层面,新能源发展成熟,业绩释放得以验证;芯片尤其是国产芯片在技术等方面仍有诸多难关,业绩释放尚需时日。
行业有好逻辑且业绩获验证,会带来估值显著提升,迎来戴维斯双击;有好逻辑但业绩未验证,可能短期估值提升,却因业绩不继而无法持久,沦为主题投资;若逻辑受质疑,先杀估值,若业绩证实,则会迎来戴维斯双杀,行业陷入至暗时刻。
国防军工:宏观和行业层面的变化分析
依据上述行业投资逻辑,剖析国防军工行业宏观和行业层面的变化。宏观层面,经济、政治、军事是大国发展的三大支柱。过去我国重经济发展,军事建设相对滞后。如今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实力增强,亟需匹配的国防实力。2021 年中国国防预算增长 6.8%,达 2077 亿元,虽略高于 2020 年增速,但军费预算仅占 GDP 的 1.33%,远低于美、俄、印等国,提升空间较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规划提出打造现代化军队等目标,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加快技术攻关。加上中美关系变化,为国防工业发展打开空间。
行业层面,国防工业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军品定价机制改变。过去成本定价机制使军工企业利润率低且倾向做大成本,如今定价机制不断完善,预付款大幅提升,军工企业经营行为和利润将改善。二是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加速,涉军上市公司增多,产业链基本全上市,推动行业透明化。三是股权激励方面,国资委发布指引,多家军工央企开展激励工作,员工有动力提升业绩。四是军民融合推进,国家出台政策推动成果转化,军工企业可从不同角度受益。五是装备产业从研制和小批量试产转向大规模列装,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将陆续释放。从这两个层面看,国防军工行业有望步入成长快车道。
国防军工的行业格局和赛道选择
国防军工涵盖航天装备、航空装备、地面兵装和船舶制造四个细分行业,还有部分通用配套涉军上市公司。行业上市公司多且杂,中短期细分赛道选择应紧跟“十四五”装备重点采购方向,如导弹、航空发动机等。明确赛道后,遴选投资标的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产业链上有垄断地位且扩产潜力大的旗舰企业,即各类装备主机厂;二是产业链上有技术稀缺性和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供应商。
需注意,国防军工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略偏上,虽不算高估但也不低,投资者要留意业绩不及预期和估值回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