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1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过去一年,碧桂园创投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近期领投了一家名为“众钠能源”的钠离子电池企业,再次引发行业关注。
钠离子电池的热度始于去年 7 月,当时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推出了首款钠离子电池。实际上,在此之前,钠离子电池已悄然起步。2021 年 3 月,中科海钠完成亿元级 A 轮融资,梧桐树资本成为其投资方。同年 8 月,工信部明确表示将适时制定钠离子电池相关标准,推动其全面商业化。
碧桂园创投董事总经理韦毅表示:“我们相信钠离子电池将成为储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低速电动车领域逐步替代锂电池和铅酸电池,预计其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以上。”
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显著
与锂资源相比,钠资源的地壳丰度高达 2.5%,分布广泛且价格波动较小。据国金证券研究所数据,截至 2020 年,全球锂资源储量的近六成集中在南美和大洋洲,而中国虽位列全球第六,但难以满足国内需求。
此外,钠离子电池不含贵金属或稀有金属,其 BOM 成本相较锂离子电池更具优势。海通证券认为,理论上钠电池的 BOM 成本可比锂电池低 20%,甚至低于磷酸铁锂电池。
韦毅指出,早在一年前,碧桂园创投就预测到新能源车普及将导致锂电池上游材料碳酸锂价格攀升,这促使行业对电池供应产生担忧。因此,碧桂园创投更早关注到了钠离子电池这一低成本替代品。
新能源市场驱动钠离子电池发展
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迅猛增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 219.7GWh,同比增长 163.4%;销量为 186.0GWh,同比增长 182.3%;装车量为 154.5GWh,同比增长 142.8%。
伴随动力电池装车量激增,碳酸锂价格一路上扬。作为锂电池的核心原料,碳酸锂价格一度突破每吨 47 万元,抬升了整体成本。相比之下,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碳酸钠价格仅为每吨 2000-3000 元。
韦毅强调,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研究发现,钠离子电池在储能和低速电动车等对成本敏感的市场中具有明显优势。
铅酸电池的潜在替代者
目前,国内电动两轮车多采用铅酸电池,新国标规定整车重量不得超过 55kg,而减轻重量的最佳方法是将铅酸电池替换为锂电池。然而,即使未涨价前的锂电池也难以完全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而铅酸电池则无法兼顾性能与环保。
韦毅认为,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市场是一个千亿元规模的大赛道,足以孕育出一款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储能产品。因此,碧桂园创投选择聚焦钠离子电池,看好其发展潜力。
穿越周期的关键:底层能力
尽管碳酸锂价格短期内居高不下,但长远来看,价格回落不可避免。一位钠离子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需要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包括专利布局和下一代材料的研发。通过构建下一代产品竞争力,确保在碳酸锂价格下行时依然保持市场优势。
碧桂园创投的高效决策
众钠能源成立于 2021 年 1 月,是国内较早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创始人夏刚拥有丰富的制造业管理经验,并主导过多起产学研合作项目。
众钠能源已成功制备出性价比高的硫酸铁钠电池,其第一代量产产品计划于年内交付。碧桂园创投从接触众钠团队到完成投资决策,仅用了一个月。
韦毅提到,碧桂园创投之所以能快速决策,得益于其对钠离子电池赛道长达一年的研究积累,以及对众钠技术路线的信心。众钠团队务实且专业的态度,也让双方迅速建立了信任。
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前景
韦毅预计,2023 年可能是钠离子电池商业化的关键一年,届时将有多家企业推出量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阶段。他判断,钠离子电池未来可能形成差异化的产业链生态圈。
钠离子电池不仅在低速电动车领域有替代铅酸电池的空间,在储能市场也有广阔前景。某钠离子电池企业高管透露,储能市场比电动汽车市场更大,成本要求更低,而钠离子电池因其体积适中,非常适合应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5G 基站、户用储能等领域。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钠离子电池前景可期,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路线尚未统一,终局尚不明朗。其次,量产进度仍需验证,实际产品性能还需时间检验。最后,宁德时代等巨头的加入加剧了市场竞争。
韦毅认为,虽然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存在竞争关系,但由于正负极材料的不同,钠离子电池必然发展出独立的供应链体系。因此,创业公司依然有机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