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16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以其靴子形状的轮廓令人印象深刻。凭借阿玛尼、法拉利、玛莎拉蒂等引领世界的时尚与汽车品牌,意大利成为世人眼中的“全球设计之都”。它不仅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欧盟内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还是欧盟和北约的创始会员国,以及申根公约、八国集团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然而,尽管意大利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内经济却形成了以首都罗马为界,北部地区经济发达,南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局面。而且意大利南北文化差异巨大,北部更重视效率,做事严谨,南部则普遍大大咧咧,自由奔放。要探寻其中缘由,需从意大利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意大利和罗马帝国的渊源
世界历史上有个有趣现象,罗马灭亡后,许多与其有渊源甚至无关的国家纷纷以“罗马正统”自居。但建立在罗马城基础上的意大利,却对“罗马”这个国名不感兴趣。早在罗马时期,意大利就已存在,不过那时它还是个地理概念,而非真正国名。公元前 6 世纪,罗马人将亚平宁半岛命名为“italia”,即今天中文翻译“意大利”的由来。
在漫长的罗马帝国历史时期,意大利南北部经济发生了根本转变。意大利主体部分是亚平宁半岛,“靴尖”外是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亚平宁山脉纵贯境内,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波河平原,是意大利最为繁华富庶的区域;南部是传统的产粮区。
意大利北部虽自然条件优越,但因地处罗马的“北大门”,常遭异族侵袭,古罗马人便将南部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并继承了希腊在此的种植业。在不断对外扩张中,罗马人将大批奴隶输送到南部种植园,使其逐渐兴盛,成为罗马共和国及后来罗马帝国的中心。
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意大利和罗马城分给了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荣光就此黯淡,随后是异族入侵和农民起义。公元 410 年,哥特人联合罗马城内奴隶攻破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虽在东罗马帝国帮助下,西罗马勉强保住罗马,但帝国统治已岌岌可危。476 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意大利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意大利陷入长达千年的分裂状态。
伴随罗马帝国的没落,意大利北部失去战争门户作用,昔日的地理优势使其很快超过南部,成为意大利的新经济中心。公元 11 – 12 世纪,由于直布罗陀海峡被阿拉伯人控制,欧洲商队海上航线受阻,被迫从意大利北部靠岸,再通过陆路前往欧洲大陆,地中海贸易航路几乎都由意大利北部城邦取代。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米兰、佛罗伦萨等自由城邦靠商贸繁荣起来,通过向神圣罗马帝国缴纳重金获得城市自治权,加速了商业繁荣,形成了以威尼斯公国为代表的意大利城邦体系。
然而,意大利北部城邦的富庶引来神圣罗马帝国的觊觎。公元 1138 年,腓特烈一世登上皇位,在位 35 年间先后发动六次对意大利的征服战争,均遭到意大利北部城邦的顽强抵抗。最终,神圣罗马帝国因内斗衰落,无暇顾及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等北部城邦得以飞速发展。
意大利与文艺复兴
威尼斯取代拜占庭的商贸地位,成为垄断地中海贸易的重要国家,拥有欧洲最大船队和世界最早的银行——威尼斯银行。同一时期,佛罗伦萨靠发展纺织业和金融业崛起。到 14 世纪,佛罗伦萨拥有两百多家纺织工厂,织工近 3 万人,年产呢绒 10 万匹,手工贸易昌盛加速了金融业发展,一度拥有上百家银行,分支机构遍布欧洲各地。
在一片繁华中,佛罗伦萨开启了对欧洲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十字军”东征后,大量阿拉伯、拜占庭文献流入意大利,开阔了当地人眼界。意大利人通过翻阅档案和史籍,产生了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全社会,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佛罗伦萨。
在新兴资产阶级心目中,中世纪宗教文化是倒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光明发达的代表,他们渴望复兴古典文化,重塑艺术与精神。这种文化“复兴”看似对时代的背叛,但在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佛罗伦萨等政治势力看来,只有反思和发扬古典精神,才能打破日渐腐朽的宗教体制。
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使得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描绘世俗生活、宣扬平等思想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吸引了大批欧洲艺术家、学者和思想家涌入意大利,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一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形式大量采用罗马式和哥特式,后被更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取代,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艺术类型。
可惜,文艺复兴传入欧洲后,欧洲相继出现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重要思潮,而意大利却鲜有成就。就连曾被视为欧洲文化中心的佛罗伦萨,其地位也被法国巴黎取代。
法国的崛起离不开拿破仑。1796 年,拿破仑进攻奥地利胜利后,以意大利半岛北部土地为基础建立傀儡国,1802 年更名为意大利共和国,由拿破仑本人担任元首。随后,拿破仑赶走罗马教皇,其行径遭到欧洲各国联合反抗。1814 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意大利再次陷入分裂。
法国虽战败,但拿破仑将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国,意大利境内民族主义开始觉醒。1861 年,加里波第率领的“红杉军”与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联手,完成统一意大利大业,成立意大利王国,定都佛罗伦萨。至此,除教皇国和奥地利、西班牙控制的部分地区外,意大利半岛完成初步统一。借助普奥战争与普法战争,意大利先后收回上述地区,1871 年 1 月,意大利王国首都从佛罗伦萨迁到罗马,完成最后的统一。
如今的意大利与昔日罗马帝国并无承接历史,除罗马曾是罗马帝国属地外,其余皆无关系。意大利不提“罗马”继承人还有历史因素,当时德国、俄国均以罗马后人自居,实力不济的意大利不想招惹这两个强国。不过,历史还是在意大利人身上留下印记:北部因早年是日耳曼人统治地区,往往身材高大,金发碧眼;南部混入西班牙、希腊及北非人的血统,黑发棕肤较多。也是因为历史上的南北分离,造成了今天意大利南北在经济上的显著差异。
意大利的早期工业
18 世纪,工业革命开启欧洲资本主义浪潮,意大利北部早早搭上“快车”,开启工业化进程。但意大利虽实现国家统一,政权交接相对“平和”,国内守旧势力未得到彻底根除。南部因封建地主制的农业状态未变,富裕起来的农场主未将资金用于扩大工业生产,而是大肆购买土地和艺术品。
19 世纪末,意大利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忽视南部投资,不但没缩小南北差距,反而因北部强大的工业化基础使差距日趋严重,形成“北强南弱”局面。
不过,20 世纪初,即便只有“半壁”工业化的意大利,现代工业化发展脚步并不慢。意大利北部与德国在地缘文化上亲近,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链辐射,建立了一批汽车、化学、电力工业,工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据统计,1896 – 1913 年,意大利 GDP 增长率 2.8%,经济增长率一度位居欧洲之首,仅次于美国的 4.3%。
意大利工业化进程主要承接德国、奥地利等国部分电气工业转移项目获利,国内真正的重工业体系未建立,依然以北部地区的纺织、皮革、酿酒、家具等轻工业为主要经济核心。
意大利的工业起步于战争期间做军工,最具代表性的是安萨尔多公司。1853 年成立的安萨尔多公司是意大利早期最大的军工集团,一战期间生产了大量飞机、商船、火炮和弹药。九十多年后,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使用的“意大利炮”实际是法国出口意大利的 M1897 型野战炮。一战时期,意大利向法国进口大量该型榴弹炮,部分卖到中国,辗转到八路军手中。由于炮身刻有意大利文,被八路军误以为是意大利造。
在战争催生下,围绕军事工业,意大利的菲亚特、倍耐力轮胎等民用企业迅速转为军用生产,规模和人员急速膨胀。菲亚特在二战前四年内员工数量增长 10 倍,成为意大利独一无二的汽车制造企业。
意大利在一战期间站队德奥同盟,关键时刻投向协约国,战后未遭受战争清算,工业体系得以保存。一战结束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迎来全球大萧条,英法自顾不暇,德国走向法西斯极权统治,意大利也在墨索里尼鼓动下投向法西斯怀抱。虽法西斯主义与意大利人天性不符,但当时意大利因经济危机陷入动荡,人们在“病急乱投医”心态下选择了法西斯极权统治。客观上说,墨索里尼政府通过并购工业资本重建了意大利工业体系,并培养工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夯实工业基础,为意大利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意大利战后的经济发展
二战结束前,意大利逮捕并处死墨索里尼,从法西斯轴心国变为同盟胜利国。1946 年 6 月 2 日,意大利针对政体制度进行全民公投,多数公民支持废除君主制,萨伏伊家族退位,意大利共和国宣告成立。
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工业损毁率仅 13% 左右,是欧洲工业国中相对损失最少的国家,又得益于欧洲复兴计划,不仅不用战争赔款,还得到美国 35 亿美元经济特别援助,在经济上最先实现“触底反弹”。
战后的意大利政府虽进行了土地改革,但仅 5% 的农民得到土地后,便继续发展北部工业,南部维持战前封闭状态。政府认为仅靠北部工业生产就能满足欧洲需求,投资建设南部既没必要也来不及。
1958 – 1963 年是意大利战后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工业产值以每年超 8% 的速度增长,是日本以外工业增速最快的国家。1962 年,意大利工业总产值是一战以前的 7 倍,工业从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从 1951 年的 29.4% 上升到 37.4%。工业进展带动国民收入增长,这一时期意大利国民纯收入以年均 5.8% 的速度增长,在欧洲仅次于西德。
那一时期,意大利的汽车、冰箱、打字机等工业产品以精湛工艺享誉欧洲,远销世界各地。尤其是汽车工业,菲亚特凭借紧凑型轿车一跃而起,1967 年销售量超过欧洲其他汽车工业国,甚至超过德国大众。
意大利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外放松外贸管制,积极融入欧洲大家庭。意大利对罗马帝国时期的联邦制情有独钟,积极参与欧洲组织,如欧洲煤钢联营、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等,对本国外贸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同时,意大利从极权统治中得到启发,通过国家垄断调节经济,投资基建,发展国家控股大企业,增强国家资本实力。这期间,南部地区也得到大量基建扶持,种植、食品加工及旅游业等经济增长明显加速,共同提升了意大利经济。
意大利经济是中小企业唱主角
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中,中小企业贡献不容忽视。1951 年,全国员工数量在 500 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达 99.87%,堪称“中小企业王国”。
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年港口贸易和手工制品繁荣,且遭受战争涂炭较轻,保留了大量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手工业基础,多以家族形式传承至今。
意大利政府早在 1922 年就颁布法规保护和促进小企业发展,并设立“小工业中央委员会”。1956 年又颁布《手工业法》,成立三级手工业委员会,从法律层面明确中小企业地位,制定产业帮扶政策。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政府本想发展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现现代化,但意大利工人无法适应严格管理,企业发展不佳。后来政府意识到家庭作坊式模式或许更适合意大利工业发展,于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租金、设备购买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对落后地区实行特别照顾原则。
在政府扶持下,意大利原先的家庭作坊纷纷转型为正规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据进出口领域绝对主导,相关产业出口增长惊人。如 1958 – 1963 年,意大利的纺织业出口增长 151.4%、家具业出口增长 102.7%,基本都由中小企业贡献。
中小企业具备工作灵活性、快速响应时间和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能力,成为意大利特有的生产方式。这些家庭作坊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打造出多个世界级品牌。比如马尔凯大区的制鞋作坊发展成著名的 Silvano Lattanzi 手工皮鞋奢侈品牌。
迄今为止,意大利拥有中小企业约 420 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提供了全国 70% 的就业岗位,每年为意大利贡献将近 70% 的国内生产总值,创汇 200 多亿美元。正是意大利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运营模式与承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取向,使意大利享有“世界设计之都”的美誉。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设计
意大利不仅是奢侈品牌制造大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器人、机床制造、机械设备、军工等领域实力也非常突出。其设计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可说:“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设计是一种理论,对于意大利来说,设计更加是哲学,或者是一种美感。”美感是意大利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艺术感对生活的影响深刻而自然。
从巴洛克艺术开始,意大利设计就介于艺术欣赏与功能性之间,即便在物质匮乏年代,也保持精巧实用的特点。从艺术角度看,意大利设计更关注现代设计,它在借鉴德国包豪斯艺术和北欧简约派设计基础上,注入自身人文内涵。
意大利工业多为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运作模式,使意大利人不太遵循严格的现代设计理念,更倾向设计探索和创新。在大型项目中,意大利设计师也喜欢将个人情感带入产品中。比如阿莱西公司的设计师阿莱西设计出带鸟哨的水壶、红酒开瓶器等艺术杰作。
以汽车制造为例,意大利拥有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法拉利、兰博基尼、布加迪威龙等超级跑车均是世界一流品牌。这些赛车的酷炫外形、车身颜色、配饰乃至轮毂辐条等,都体现出意大利汽车设计与众不同的浪漫与激情文化特征。
与很多国家设计师受雇于企业不同,意大利设计师虽与企业密切合作,但尽量以独立设计顾问身份参与,避免设计受合作方干扰。这种独特合作模式,使意大利设计师经常跨界,在多个设计领域大显身手。意大利企业也格外尊敬设计师,产品常与明星设计师的姓氏交相辉映。
意大利设计师还善于应用新材料进行创新,如科伦波开创了塑料家具先河。他们对新风格、新产品的不懈追求,先后应用在服饰、皮包等时尚产品中,引领设计时尚风潮。美好年代,艺术受尊崇,催生了意大利设计遍布各行各业,造就了其崇高地位。不过,面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现代工业,仅靠艺术家创意无法完成产业升级。
意大利遭遇的危机
意大利的经济在战后 40 年内经历漫长波动期。1963 年后受欧洲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放缓,70 年代又赶上石油危机,经济下滑严重。
80 年代,意大利在汽车工业带动下,机械制造领域的精密机械、零部件、模具等成为出口主力军,提升了国际地位,巩固了时尚及奢侈品行业的国际地位。1987 年,意大利凭借旺盛的工业产值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工业国。1992 年,意大利人均 GDP 高达 2.32 万美元,超越英国,紧追法国和德国,这是其巅峰时期,汽车、摩托车畅销欧洲,奢侈品牌受到全世界追捧。
然而,危机已悄悄滋长。1993 年,欧共体关税取消,欧元区建立,意大利国内市场成为德法等国工业品的倾销地,成本优势被冲击。意大利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优势上,现代工业浪潮下,时尚行业可向高端奢侈品行业升级,但工业技术升级因人才储备不足面临困难。
意大利基础教育水平长期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上世纪 80 年代初,欧共体调查显示,意大利有 1500 万人属于半文盲,约占总人口的 27%。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意大利,如今 2022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的大学中,法国有 4 所,德国和瑞士都有 3 所,荷兰和丹麦各有 2 所,意大利却一所都没有。
没有优质教育普及,意大利工业向上无法向高端制造业靠拢,向下又面临亚洲国家低廉劳动力价格的竞争,危机早已埋下。意大利中小企业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现代工业追求规模效应,这是中小企业模式的“软肋”,导致其在科技创新投入上捉襟见肘。现代工业需要持续稳定的研发做后盾,而意大利政府因福利制度制约了技术升级的可能性。在福利制度照顾下,意大利人只爱度假,不喜欢上班,每周工作 32 小时,休息 3 天,工资按 14 个月发。政府只能通过加税和借贷维持现状,结果企业经营更困难,政府债务滚雪球般壮大。2018 年,意大利公共债务占 GDP 比例达到惊人的 134.8%,核心资产相继被外资收购。
意大利的经济复苏
随后意大利经济一直不温不火,2020 年因疫情萎缩了 9% 左右。但在过去两年,意大利经济增长比几乎所有其他欧洲国家都更为强劲:2021 年增长 6.7%,2022 年增长 3.7%。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意大利获益于欧洲的疫情重建计划,是该项目最大的受益国,总计获得了 1915 亿欧元的资金,几乎等同于意大利一年的 GDP。欧盟资助意大利经济复苏,也得益于意大利于 2016 年提出的“工业 4.0”国家计划,使得工业领域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近年来表现抢眼。
根据 UCIMU 数据,2022 年意大利数控机床、机器人及自动化产量达到 72.55 亿欧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 14.6%。UCIMU 预测,2023 年相关数据有望增至 75.65 亿欧元,与 2022 年相比增长 4.3%。目前,意大利在全球机床市场排名全球第四,欧盟第二,约占全球机床产量的 8%。
现代工业生产离不开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普及。根据 ITA 提供的数据,截至 2022 年 3 月,意大利安装的机器人数量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同比增长率达 27.3%,高于西班牙、德国和法国。此外,意大利的机器人普及密度为 200 个 / 万名工人,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ITA 数据还显示,2022 年,意大利机械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德国和法国,产值达 550 亿欧元,全球占比超过 9%,出口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中国、日本和德国。
除了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化表现出众,意大利在增材制造、增强现实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工业物联网、云计算等“工业 4.0”领域都有一系列融资和扶持政策,加速现代化工业领域进程。
别忘了,占全国 GDP 11% 的旅游业是意大利国内第一产业。意大利最负盛名的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 1 亿人,梵蒂冈博物馆、比萨斜塔等著名景点更是全球旅游者争相打卡的胜地。意大利的旅游业不仅吸引大量海外游客,本国游客也不少。意大利人热衷度假,甚至每月都有节日放假,8 月还会统一放“带薪暑假”。这样随性的安排虽让意大利人开心,却苦了与意大利合作的企业。或许,这种刻入骨子里的浪漫,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与引领潮流的设计,才让古老与现代辉映的意大利如此特别,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