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百度阿里智能音箱大战升级
百度和阿里巴巴再次掀起激烈的竞争浪潮。7 月 20 日,阿里巴巴集团的智能互联业务负责人宣布成立新的一级业务部门,致力于探索更多面向消费者的人工智能形态。同一时间,百度的小度科技也宣布将在全国增设 100 家智能门店,强化“未来之家”和 AI 服务的落地,让更多家庭体验到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
表面上看,两家巨头的重点不同:阿里侧重业务整合和架构升级,整合了多个 AIoT 业务模块;而百度则重点拓展线下渠道,结合线上优势,布局智能家居体验市场。虽然策略方向不尽相同,但目标一致——不再单纯追求智能音箱销量,而是推动更广泛的 AIoT 生态建设和开放合作。
智能音箱市场见顶,转向生态竞争
近年来,智能音箱销量开始走下坡路。根据最新行业报告,2022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下滑了近 27%,销售额同样下降超过 20%。市场连续 6 个月的下滑显示消费者需求趋于理性,非刚性购买需求减少。
需求走弱之外,市场格局高度集中也限制了创新。由小米、百度和阿里主宰的局面导致竞争激烈度降低,同时产品在智能体验和安全隐私等方面的创新不足,进一步抑制了市场活力。低价补贴抢占市场的时代逐渐落幕,智能音箱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稳步发展。
应对市场调整,硬件厂商开始注重产品品质,尤其是音质强化。苹果在 2017 年推出的 HomePod 便以音质为卖点,随后小米和华为的高端智能音箱产品也纷纷强调音乐体验,价格走高,定位更加高端。这种转变表明厂商们在硬件竞争之外,开始寻求差异化的新方向。
面向 To B 市场的战略转型
随着消费者市场趋向饱和,百度和阿里开始将目光转向企业市场,推动 AI 技术开放平台建设。阿里自 2020 年组建 AIoT 创新中心,推动天猫精灵与 IoT 业务融合,加强对中小家电厂商的支持。2021 年推出“猫芯”AI 芯片,缩短合作伙伴开发周期,形成强大的智能家居生态。
百度则通过与海尔、美的等大型企业合作,快速推动数以亿计智能设备的接入,更着力于酒店等垂直场景的智能升级服务。这种 To B 转型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竞赛,更是一场商业资源和生态搭建的较量。
智能音箱进入“最后一公里”
智能音箱作为人工智能服务接入的入口,其价值不再取决于单品性能,而是开放生态的广度和连接能力。是否能支持大量外部设备联动和高频使用,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从百度和阿里的策略来看,阿里凭借电商流量优势聚焦长尾市场,帮助中小商家迅速接入生态;百度则依托其搜索和技术实力,服务头部品牌客户,形成坚实高端市场基础。阿里在零售生态上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而百度的智能业务早已实现独立运营,显示了更强的业务前瞻性与专注度。
体验服务为王,智能交互迎来新阶段
硬件巨头小米通过生态链强化互联互通,结合品牌流量优势继续稳固市场地位。智能音箱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是展现 AI 能力的重要窗口,因此百度和阿里的智能音箱业务均被视作战略创新重点。
技术层面,智能音箱正从单一语音交互走向多模态交互,屏幕、摄像头等硬件配置成为标配,让智能助手能更好地理解和服务用户。未来的趋势是全场景智能服务与去中心化交互,传统的入口争夺将被多设备互联和基于场景的智能服务所取代。
因此,哪家厂商能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谁就能占据主动。智能音箱市场的竞争已完成从技术硬件的较量,转型为基于生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博弈,开启了 AIoT 新时代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