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2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竞争激烈的共享出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直接且激烈。近期,哈啰出行因城市经理故意划破 70 辆美团电单车坐垫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达 1.7 亿次以上。这种极端的竞争手段虽并不少见,但无疑给哈啰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虽然哈啰官方表示该行为系员工酒后失控,并已给予处罚,但这起事件反映出行业内恶性竞争的某些深层问题。
类似往事在行业历史并非首次。共享单车战争时期,ofo 外包人员曾多次破坏哈啰单车。随着时间推移,哈啰已不再是那个只做共享单车的小企业,而是向移动出行和本地生活领域扩展的多元化平台。正如哈啰出行高管曾透露,公司业务布局涵盖当前的共享出行与顺风车,同时涉足电动车销售和本地服务,力图打造以出行为核心的生活服务生态系统。
品牌升级面临口碑压力
2022 年,哈啰完成了从“哈罗单车”到“哈啰出行”,最终升级为“哈啰”的品牌转型,体现了其拓展业务边界、打造综合生活服务平台的愿景。然而,品牌升级过程中,哈啰却频繁遭遇负面舆论。例如,6 月底其关联公司因广告宣传夸大用户推荐人数,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这件事登上微博热搜,影响了哈啰电动车业务的声誉。
不仅如此,哈啰顺风车业务也陷入舆论危机。司机通过平台承载宠物运输服务,却发生宠物失联或死亡事件,令用户权益受损。案例显示,司机甚至借口被狗咬住院后勒索钱财,最终消失,且平台对该司机仅作封号处理,缺乏有效后续跟进。这不仅令广大用户失望,也凸显出平台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哈啰顺风车公约明确规定不得擅自托运宠物,但这类格式条款在法律上存在争议,多数格式条款若损害消费者权益将因不公正规定无效。哈啰在处理相关纠纷时的应对策略,似乎忽视了这一法律背景和用户体验,难以帮助提升品牌形象。
多元业务发展面临挑战
哈啰目前业务主要涵盖两轮共享服务(单车与助力车)、四轮出行服务(顺风车和打车)以及电动车销售等本地生活新兴业务。其商业模式试图通过高频两轮业务带动低频顺风车和电动车销售,再逐渐拓展至更多生活服务领域,类似亚马逊和美团的飞轮策略。
不过,从数据看,两轮共享车占营收的 90% 以上,但毛利率较低,约 7%;而顺风车虽然是高毛利业务(毛利率超过 80%),但营收占比很小,限制了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政府对共享单车的监管趋严,限制了涨价空间和增长速度,未来突破难度较大。
顺风车业务虽发展潜力较大,但市场规模远不及网约车,且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哈啰在这条赛道面对嘀嗒和滴滴强烈的市场压力,争夺市场份额困难重重。
电动车业务则是哈啰布局的新兴领域,尽管推出了自研智能电动车,但面对雅迪、爱玛等强势传统品牌,渠道和线下支持短板明显。线上销售增长迅速,但因物流组装、车型上牌政策等问题,线上购车仍面临阻力,整体市场渗透不易。
此外,哈啰曾涉足社区团购等本地生活领域,但表现并不突出,部分服务后续收缩,说明多元化业务间的用户转化和协同尚不足够,战略实施存在挑战。
未来路径与思考
回溯 2021 年,哈啰曾计划赴纳斯达克 IPO 以缓解融资压力,几个月后因多重因素取消计划,反映出其盈利模式仍难以自我造血。2022 年哈啰获得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 2.8 亿美元融资,不过这更像是资本补充弹药,短期难以改变整体困局。
曾经凭借“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差异化运营,哈啰在共享单车大战中生存下来。然而随着业务扩张和竞争的加剧,哈啰面对的不仅是外部市场压力,更有内部多元战略调整的复杂挑战。公开事件和用户投诉反映了企业在服务质量和品牌信任建设方面的不足。
总的来说,哈啰亟需聚焦核心业务,强化用户体验的同时,合理调整多元业务布局,避免优势被内耗稀释。只有稳住自身根基,兼顾创新升级,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寻找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