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刚:那些被VC圈“抛弃”的年华与独立思考

14次阅读

共计 42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98 年,我参与创办了上海浦东科创,随后赴美留学,考取了 UCLA,并在那儿的创业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由此结识了硅谷投资界的泰斗 Tim Draper,正式踏入硅谷的投资领域。

2005 年正值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爆发期,那年大量海外资本涌入,股改后项目的退出通道日益畅通,本土投资机构蓬勃发展,中国真正进入了风险投资大时代。那时我刚刚卖掉了第一家创业公司亿友,朋友们纷纷找我讨论基金筹备,然而我权衡之下更想陪伴创业者成长。投资流程中,“投”是核心环节,我的热情也一直聚焦于投资和创业,希望亲手打造或支持伟大公司。

因此,我放弃了成立基金的念头,与 Tim Draper 一同创办了创业工场 VenturesLab,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创业孵化器。那也是我忠于内心的选择,那年硅谷的 Y Combinator(YC)也刚成立。

创业工场成立后八年,我参与创办过通卡、豆丁网、泰捷、OKcoin 等多个项目,涉猎多个领域。那段时光堪称我的创业青春时代,创业工场成了我色彩鲜明的“创业实验室”。

除了孵化企业,我也作为独立投资人,凭借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挑选并支持创业者。非基金的身份让我没有限制,致力发现优秀创业人才,打造伟大企业。2014 年起,我不再管理具体业务,创业工场纯粹成为早期投资机构。多年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放下自我、包容他人、做个简单的好人。比如我投泡泡玛特,根本是相信了创始人王宁的执着。很少计较条款,回报源于支持了杰出的创业者。

2012 年夏,我见到王宁仅五天就投资了泡泡玛特,成为首个天使投资人。见证了这家公司从简陋民宅起步一路成长上市,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融资阶段。许多知名 VC 起初难以看懂泡泡玛特的潜力,但公司一旦爆发,就迅速成长壮大,不需要过分依赖融资。2019 年泡泡玛特走红后,VC 通过老股转让才进入。

我将一部分股份以较低价格转给创始团队,用于股权激励吸引人才。与纯商业基金不同,作为独立投资人,我有更多灵活性和余地。事实证明,这些付出极具价值,优秀人才注入让泡泡玛特更强大。天使投资是创投最早期,少有资金争抢,因此人与人之间相处尤为重要。

在一次活动中,我通过朋友认识了从事废品回收的“绿巨能”项目。与泡泡玛特相似,我再次震惊于投资界对这样领域的冷漠。垃圾处理和回收是环境的重大难题,却从未成为投资风口。能把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结合的企业十分罕见。二十多年前我学到的创投基本功——“解决什么问题?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能赢?”——在绿巨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如今投资圈流行的词汇却变成了“风口”、“烧钱”、“唯快不破”。

我还投了 GlueUp,这个项目挑战了行业的偏见。两位创始人是夫妻且一方是外国人,许多投资人因此不看好,融资过程极为艰难。但多年磨砺后,这家公司业务逐步完善,现客户遍布全球近百国,成为营销 SaaS 领域的佼佼者。为何投资圈对女性、外籍和夫妻创业者如此排斥呢?我认为优秀的女性创业者往往历经更多挑战,国际化团队则具备全球视野,创业是职能互补而非标签束缚。投资偏见终会被企业业绩击破。

我也是国内最早推广比特币的投资人之一。2020 年有人问我为何能早识比特币,我回应:其实不少人比我更聪明,理解跨越网络、金融和技术领域的比特币本质有难度。2013 年因讨论比特币,我甚至被请出了两个主流 VC 微信群,虽然我讲得专业,但有人耐不住我似乎在推销东西,令我感到失望和被孤立。

这次经历让我初次体会到被主流 VC 圈“抛弃”的感受,也意识到社会中存在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与认知差异。从不走传统基金路线投资,到被排斥,再到用实际成果证明眼光,我逐渐被贴上“另类”的标签。对我而言,我并非特别聪明,但相信“笨鸟慢飞”终能抵达。

VC 的“规模诅咒”

如今 VC 行业人越来越多,资金也越积越多,出现绑派系混战的局面。作为老兵,我不看好超大规模基金,因为规模变成了 GP(管理合伙人)和 LP(有限合伙人)的负担,甚至可称为“诅咒”。

我认为,创投最佳模式是小团队的“作坊式”运作,由一位领军带领三五精兵,深耕少数二十个项目,最终出三五个大赢家就已佳绩。大基金为了命中率往往采取“撒钱”策略,砸的是 LP 的钱,代价是降低回报率。巨额资金带来的惯性使得基金方减少对项目的深入思考与支持。极少基金能兼顾规模和收益做到双赢。

作为 LP,我投资过多个基金,但多数业绩平平。基金管理团队频繁变动,募资一轮接一轮,而有限合伙基金架构本身隐藏诸多利益冲突。我主张改革,将管理费降至零,收益分成提升,如由传统 2 /20 变成 0 /25,让 GP 和 LP 利益更一致。同时,基金管理人应具备创业家的心态,过简朴生活,不应办公室设在豪华写字楼,而应邻近创业者聚集地。

大多数一期基金投资期为 1 - 3 年,需在此期间投完资金,然而风口变幻莫测,这给 LP 导致“盲盒”式投资风险。优质项目稀缺,资金越多反而收益越难保证。目前风投行业盛行的项目基金模式容易造成 GP 和 LP 间利益矛盾。

小而专的基金则不存在为了追风口而盲目出手的问题。资金有限,必须精准投入。做到“控规模”,始终保持专注,是 VC 行业理想形态。

还有种让人害怕的现象:投资人总盼着下一轮基金来“接盘”,期待某个巨头入局,这种“投资接力棒”游戏令人愚蠢。真正的投资者应脚踏实地,选最优秀创业者,帮助企业成长。创业者客户关心的是产品而非投资人资本背景。

行业生态多样,有大象、狮子、老虎乃至蚂蚁。大基金都是从小而美基金逐渐长大。但也存在“规模悖论”:好果实有限,市场容不下太多巨兽。大基金可能面对巨大资产管理压力,而这个既充满未来希望又竞争激烈的领域,基金需准确定位。面对大象,狮子可能害怕,蚂蚁却无所畏惧。小基金无需为无法成为狮子和大象而沮丧。

大基金忙着募资、评奖与品牌营销时,小而专的基金则有更多时间深度思考、高效出击。它们甘愿默默耕耘,做好“扫地僧”,专注发掘赛道内最亮的明星。

我跨入中国创投超过二十年,献身创业与投资。看到许多有梦的新人入行,有些因能力不足被淘汰,有些因无大机构背景倍感压力。我想告诉他们,小机构也能绽放光彩,就如非名校生也能收获幸福,野百合同样能迎来春天。我甘愿做“蚂蚁”,虽然微小,却享受自由、独立和富足。

创投人的根本责任是发现和支持优秀创业者,规模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生幸福亦有多样模式,财富绝非唯一追求。

谨防风口泡沫

投资领域新风口层出不穷,一旦风起就伴随大量雷同公司冒出,带着伪需求吸引 VC 资金。比如 O2O、P2P、共享经济等风口时代,我们看到过许多貌似风光的项目,结果要等投资机构烧光资金后才分出输赢。

美国并非缺乏创业者和资金,之所以没有这种过度竞争,值得我们反思。

我认为面对风口,创业者和投资人应聚焦机会本质,识别能深耕行业根本需求且脚踏实地践行的公司和团队,而非盲目追风。俗话说,“站在风口,猪都会飞;风停了,摔下的还是猪”。

泡泡玛特早期融资异常艰难,经常面临死亡边缘。其经历磨练团队,让他们把每分钱用到极致。泡泡玛特没有获得大规模早期融资,也没有成为媒体追捧的风口项目,然而如今却屹立风口之巅。

风口往往意味着系统性大机会,但沾边的人群涌入后,行业过度竞争不可避免。

近年消费投资热潮,涌现大量消费创业者与投资人,品牌短时间估值飙升到上百亿。许多投资人可能是之前投人工智能的,直接修改募资材料,将科技估值模型套用消费领域,这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我们鼓励创新创业,但必须警惕盲目创业和投资,那是对资本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妈妈从小告诉我:“人多的地方多危险。”经历过连续创业,我更从创业者角度分析风口领域的根本变化和核心需求:如果我是 CEO,我该做什么?行业本质如何?我总结了核心评判标准:

一,创业公司解决了什么问题?

二,竞争对手是谁?

三,为什么你能胜出?

只要踏实做好这三点,就能筑起护城河。投资时,若创业者无法清晰回答,就需提高警惕,这就是坑。

投资人本质是“社会金钱搬运工”,使命是筛选优秀创业者,助好公司成长,而非追逐项目疯狂涨估值。一级市场缺乏流动性,期待多人博傻的结局往往令人心碎。

坚持独立思考与自由

我认为自由包含三个层面:财富自由、时间自由和思想自由。

财富自由标准因人而异,有人以几百万为目标,有人要亿级。我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对财富没太大欲望。

名气我也看淡,作为投资界老兵,体验过各种荣誉与榜单,发现此类场合多带有表演性质,非真实自我。我早年曾感慨投资与创业圈逐渐娱乐化。

如今,我更喜欢奔走一线与创业者见面。他们无论水平高低,多半真诚,而很多投资人反而戴着面具,打造人设。

几年前我就不看朋友圈,获得大量深度思考时间。投资者与创业者都需适当“空白时间”,过于忙碌往往徒劳。我享受自由自在的独处,没压力也不被束缚。也曾和家人走遍世界,多国游历,体验舒适自在生活。

我关注到当代年轻人在内卷与躺平间挣扎,感到心疼又无奈。当前社会压力和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应对复杂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发展,人类可能逐渐失去剥削价值或剩余价值,这将打破经济学许多传统假设,带来严峻挑战:

1. 过去人间差距较小,但近 50 年因资源与生产力差异,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固化加剧,如不改善,社会将面临撕裂。

2. 科技提升生产力使许多人失业,未来社会结构将剧变。失去劳动价值的社会该如何管理,人如何自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对此我思考:依托科技企业打造未来,推进国家战略与全球竞争。下一代需强化心智培养,虽然可能失去劳动价值,但人应保有尊严和价值,一代代共同创造更美好世界。

现在很多产品设计利用人性弱点,例如游戏、短视频、无聊综艺等碎片化娱乐破坏深度思考能力。信息泛滥更衍生大量“毒鸡汤”文章,误导下一代思维,这才是最可怕的垄断。纪录片《社交困境》里一句话经典:“这个世界,只有互联网和毒品行业称其客户为用户。”

接下来,我想投资一个以“说给孩子听”为核心的短视频项目,内容围绕家庭、个人成长、文化、商业管理等人文学科话题。每期提出 3 - 5 个核心问题,由不同背景人士回答,且讲者需说明这是对自己孩子的言传,而非对大众传播。对此项目,我不期待经济回报,只希望传递一代人的经验与思考,帮助年轻人和未受污染的下一代。

16 年前创业工场成立时,我亲手设计 Logo 建网站,还写下:“人生最终墓志铭或许不是‘伟大 CEO’,而是‘仁慈的父亲(母亲)’、‘最爱的伴侣’、‘慷慨的朋友’。功名财富带不走,留下的是情感和回忆。”

2005 年我蓄长发彰显青春,2018 年剪去长发留住青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终将面对死亡。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希望、激励和支持,他们绝不能躺平,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