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老龄化社会:从科幻到现实的突破

31次阅读

共计 13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科幻电影里的“钢铁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能让行动不便者重新站起来,还能在工业和物流中提高效率。近年来,这一领域吸引了众多资本和科技企业的目光。

据统计,中国约有 4.6 亿人存在康复需求,其中 2.5 亿为老年人,4000 万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进,中国正加速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为外骨骼机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尽管全球已有几家领先企业,如美国的 Ekso Bionics 和以色列的 Rewalk,但它们的价格高昂,限制了普及。而国内如程天科技、傅利叶智能等公司,则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这套设备更贴近大众需求。

从军用到民用的技术跨越

外骨骼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彼时美国国防部希望借此提升士兵的战斗力。然而,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在 2007 年之后,医疗和工业领域的需求推动了它的快速发展。

早期的外骨骼机器人更多是一种辅助行走工具,缺乏康复治疗的功能,因此难以获得医疗器械认证。但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头部企业已成功将其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实现了从“助行”到“康复”的转型。

以程天科技为例,他们实现了全机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包括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将整套设备的成本降至 2 - 3 万元人民币,仅为国际同行的十分之一。这得益于团队深厚的机器人研发背景以及对医疗需求的深刻理解。

成本控制与商业模式创新

传统外骨骼机器人由于依赖进口零部件,加上高昂的人力成本,导致售价居高不下。程天科技通过自主研发,不仅大幅削减了硬件成本,还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类似于共享单车的“共享外骨骼机器人”。

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在康复机构使用设备,并按次付费,从而减轻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简化操作流程,例如通过刷卡式病历卡快速匹配患者信息,确保每位使用者都能迅速适应设备。

此外,程天科技还专注于优化电机性能。不同于工业用途的均匀扭矩输出,人体运动具有复杂性,需要更加灵活的动力支持。为此,团队专门开发了适合人类行走特点的定制化电机。

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曹巍认为,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是医疗康复领域的关键工具,还将在物流、制造等多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术后康复场景下,这类设备可以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重返社会。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找到快速增长的垂直市场至关重要。虽然工业应用场景前景广阔,但医疗康复的需求更为迫切。程天科技凭借其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商业策略,在短短半年内便与 200 多家医院达成合作,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

与此同时,程天科技的估值也水涨船高,从 2021 年的 3 亿元人民币跃升至如今的 10 亿元人民币。曹巍预测,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而成本控制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要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业公司如何建立自身优势?曹巍强调,首先要聚焦于核心技术的研发,确保产品具备显著的临床效果。其次,要敢于尝试新型商业模式,比如租赁服务或与保险公司合作。最后,还需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竞争力,争取成为中国智造的标杆。

展望未来,外骨骼机器人有望演变为一个集数据采集与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平台。通过整合传感器和脑机接口技术,它将成为连接人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开启全新的人机交互时代。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