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投资版图变迁:从保守到激进的战略转向

26次阅读

共计 485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大型科技企业面临着如何不被时代淘汰的课题。主流做法一是加大研发构筑技术壁垒,二是外部多元化布局构建生态优势。国内的 BAT、TMD 等互联网企业,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来构建生态版图,强化自身“护城河”。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腾讯投资了 953 家企业,阿里有 588 家,京东有 320 家,百度有 296 家,美团也有 79 家。

相比之下,1987 年成立的华为在投资方面一直较为谨慎保守,到目前仅有 60 起左右的对外投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华为曾面临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如房地产投资热潮和二级市场大牛市,但它始终不为所动,坚守自身领域。如今,华为已成长为年收入近 9000 亿元的大公司,业务主要涵盖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三块。

然而,随着美国制裁不断加剧,半导体“卡脖子”情况愈发严重,华为在投资方面似乎有了一些变化。2019 年,华为的全资子公司哈勃投资不断在半导体芯片、原材料、设备等行业“落子”,引发了人们对华为全面入局半导体行业的猜想。

投资版图扫描

大众对华为投资的认知,很多源于 2017 年任正非和徐直军的讲话。当时,华为总裁办据此签发了 126 号文,明确“有所不为”,提到要坚持“不做应用、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这在后来被解读为“华为不做投资”。但实际上,不管是任正非还是徐直军,所谓的“不投资”主要是针对华为云、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并非所有领域。

总体而言,华为的对外投资思路,一直遵循着《华为基本法》中制定的规则。这则 1998 年通过的管理大纲,确定了华为的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对于投资,该基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我们中短期的投资战略仍坚持产品投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迅速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我们不从事任何分散公司资源和高层管理精力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所以,华为在投资并购方面一直非常低调。若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 2000 年到 2016 年,第二阶段是 2019 年到现在。

在第一个阶段,华为的投资主要由内部的企业发展部主导,互联网业务曾短暂投资过一些项目。华为整体负责投资的部门被称为“企业发展部”。这个部门隶属财经委员会,主要包括策略发展部、企业项目运作部、投资监控部、项目执行部等。

在华为体系内,企业发展部并非核心部门。与很多企业不同,华为对外投资的过程是由业务部分发起。他们发现某家公司掌握的技术对其业务有帮助之后,就将标的提报给企业发展部。随后由企业发展部考察评估后,提交给常务董事会决策。所以企业发展部更多的精力放在评估、调研上。

另一个部门是互联网业务部。据时任华为互联网业务部总裁的朱波介绍,2008 年时他找到华为 EMT(执行管理团队)的徐直军,想找华为谈合作,却被徐直军看重。当时,华为在通讯领域看到了天花板,希望能在互联网服务领域有所突围和建树,邀请朱波加盟。

最终,华为专门为朱波成立了互联网业务部。当时,朱波带了 20 多个人,华为内部又抽调 30 多人,成立了 60 人左右的团队。这个部门最初直属华为软件,2010 年多元化后,互联网业务部被归入了消费者 BG 旗下。

不过,这个部门随着朱波 2012 年的离职也被撤销。据朱波表示,最初华为有意往服务和互联网发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互联网的 B2C 思维模式和华为的 B2B 业务模式,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冲突。后来华为在投资战略方面有所调整,因此他便选择了辞职。

在经历了 2015 年到 2018 年之间的投资空白期后,华为投资在 2019 年迎来了第二阶段,这期间的投资以哈勃投资作为主要载体。

2019 年 4 月,哈勃投资成立时注册资本是 7 亿元。随后,华为在 2020 年 10 月和 2021 年 5 月两次增资,注册资本达到 30 亿元。从哈勃投资董事人员构成上,董事长、总经理白熠,曾是华为财务管理办公室副总裁,华为全球金融风险控制中心总裁;董事应为民曾担任华为无线网络研发总裁,董事周永杰曾任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裁,均有通信产业从业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哈勃投资的成立和发展,是跟美国制裁华为几乎同步。在哈勃投资成立后一个月后,美国便开启了对华为四轮制裁中的第一轮。2019 年 5 月,特朗普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供货给华为。随着美国对华为制裁力度的加大,哈勃投资的速度也在加快。

当时,华为做了两手准备:短期内,加紧向村田、东芝、京瓷、罗姆等供应商增加零部件采购,增加台湾地区的采购量,如大立光等订单明显增加。同时,据产业链调研,对于美国半导体企业产品,华为也准备了一年左右的库存,以给予华为供应链切换的缓冲期。

长期来看,华为还在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放宽对国内供应商的认证资格条件,加大对国内潜在供应商的发掘与培育。

产品并购为主

从 IT 桔子数据来看,华为的第一笔投资,是 2006 年 6 月以 17 亿元的价格收购港湾科技。港湾网络是由原华为最年轻副总裁李一男创立的企业,两家在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后,最后华为将其收入麾下,李一男出任华为首席科学家兼华为副总裁。不过 2 年后,李一男再次出走华为。

实际上,华为的投资可追溯到 2000 年左右。当时,正值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于大规模应用前期,华为作为后来者伺机抢先,在美国展开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收购。2002 年初,华为对光通信厂商 OptiMight 的收购,加强了其在光传输方面的技术实力。2003 年,华为收购网络处理器厂商 Cognigine,增强了其在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处理器方面的能力。2004 年,华为与硅谷的无线光学产品设计商及制造商 LightPointe 达成合作,并借此取得 OEM 该公司 FSO 设备的资格。

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华为又投资超过 15 家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等欧洲地区,企业类型以通信、半导体为主。华为这系列投资的目的,是弥补自身相对薄弱的模块,同时更好地进入发达国家,提升其在欧美市场占有率。

其中,部分投资也跟华为在物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有关。2012 年,华为便对外宣布进军物联网,并已经完成了相关物联网解决方案。随后的几次投资,将扩大其在国外的物联网布局。

比如,2014 年 7 月,华为与博世创投、赛灵思联合投资了 XMOS 共 2600 万美元。据了解,XMOS 是英国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专门面向“物联网”产品设计高性能芯片,包括通过嵌入式芯片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子设备和家用设备;同年 9 月,华为又以 2500 万美元,收购了另外一家英国的物联网公司 Neul。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曾短暂对互联网业务感兴趣,投资过昆仑万维、暴风影音、趣游、易宝支付等企业。这些项目大都是朱波主导华为互联网业务部时期所投,多以财务投资为主。2011 年 1 月,华为、高原资本联合投资了国内网页游戏研发和运营企业趣游数千万美元。2011 年 8 月,华为投资了昆仑万维 2 亿人民币,持有 3% 的股份,是当时第七大股东。2016 年昆仑万维上市解禁后,华为减持了手中的股份。2013 年,华为从经纬中国和 IDG 手中接盘暴风影音,持有其 3.89% 的股份。2016 年暴风上市解禁后,华为也选择了减持。

总体来看,这个阶段华为的投资思路有些思科的影子,也就是通过小金额(大多在几百万美元到几亿美元之间)的并购拿下关键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平台中,特别是未来几年内可能带来突破性增长的技术。换句话说,华为更多的还是产品投资为主,比较少做财务投资。

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

在经过多年的全球合作和持续研发投入后,华为已经在供应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如果不是美国制裁,华为再次开启大规模投资的可能性很低。

从 2019 年下半年到目前,华为对外投资迎来“高峰期”,投资标的达到 39 家。这期间,华为成立了专门的子公司——哈勃投资,主导了这个阶段的投资。自 2019 年 4 月成立以来,哈勃投资在 26 个月中布局了 37 家公司,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投资超过 1 - 2 个项目。特别是 2020 年下半年后,哈勃投资的速度开始加快,部分月份(2020 年 6 月、12 月,2021 年 2 月、3 月)甚至有三起投资。

目前来看,华为哈勃的企业多数处于半导体领域,涵盖半导体材料、射频、显示器、模拟芯片、EDA、人工智能等多个细分领域。

芯片是哈勃投资最着重发力的领域。截至目前,哈珀投资已经布局了山东天岳、思特威、杰华特微电子、裕太微电子、鲲游光电、好达电子、庆虹电子、纵慧芯光等近 15 家企业。这里边涉及的芯片种类比较多,包括安防芯片、射频芯片、光学芯片、模拟芯片、存储芯片等等。

其中,思特威是国内重要的 CIS 图像传感器公司,在安防监控应用领域拥有特有的技术优势,自 2017 年起连续多年在安防应用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思瑞浦则是中国第一、全球第十二的模拟芯片设计商。据招股书介绍,思瑞浦是中国少数实现通信系统模拟芯片技术突破的企业,已成为全球 5G 基站中模拟集成电路产品供应商之一。

除此之外,哈勃投资还积极布局上游布局原材料、半导体制造设备。最近备受关注的科益虹源,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具备 193nm ArF 准分子激光技术研究和产品化的公司,也是国内光刻机厂商上海微电子的光源系统供应商。可以说是目前在光刻机光源这个核心技术上,应该是突出的国产厂商。

相比之下,润华全芯微电子是一家成立于 2016 年的公司。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它也有自己的“绝活”。该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去胶剥离机(AS6),被评为第十四届(2019 年度)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

在半导体“卡脖子”的细分领域中,EDA 软件也是重要一环。目前,全球的 EDA 市场主要被美国 Synopsys、Cadence、Mentor 三家公司垄断。在美国禁令之后,它们已经停止与华为的合作。

对此,哈勃投资也积极布局,从 2020 年 12 月到 2021 年 3 月,华为在 EDA 领域更是连下四子,投资了九同方微电子、无锡飞谱电子、立芯软件、云道智造等企业。

除此之外,2019 年之后还有两起以华为作为主体的投资:讯联智付和中电仪器。讯联智付成立于 2013 年 6 月,在 2014 年 7 月获发支付牌照,牌照类型为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业务。这也让华为成为小米之后,第二家获得支付牌照的手机厂商。

2020 年 3 月,华为新增对外投资企业中电仪器,华为持股比例为 8%,认缴出资额达 6606 万元。华为入股中电仪器,主要和 5G 的布局有关。中电仪器官微介绍,其在 2013 年就开始布局 5G 通信测试的研发布局,目前已突破诸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囊括材料与芯片测试、模块与器件测试、终端测试、基站测试等类别仪器产品的“5+X”5G 通信测试仪器产品体系。

总体上来看,最近两年间,为了减小美国制裁造成的影响,华为的投资从保守切换到激进风格,投资策略从过去的以并购为主,逐步转为注重战略投资和 VC 投资。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供应链国产替代,扶持国内半导体企业。

就在华为积极实施协同战略之时,其财务回报也非常可观。据了解,2019 年 7 月,也就是思瑞浦接受上市辅导的半年前,哈勃投资以 7200 万元认购了思瑞浦增发的 224 万股股份,增资单价为 32.13 元 / 股,思瑞浦投后估值 9 亿元。

在投资思瑞浦的第一年,华为就给它带来了 1.7 亿元的订单,让其营收同比暴增 167%。截至 6 月 21 日收盘,思瑞浦股价 562.97 元 / 股,总市值 450 亿元,上市至今累计涨超 3.5 倍。这笔投资让哈勃投资大赚 50 倍。

与此同时,2021 年 4 月 15 日,储存芯片厂商东芯半导体科创板 IPO 获得通过;5 月 31 日,碳化硅衬底厂商山东天岳科创板 IPO 申请获受理;6 月 4 日,灿勤科技科创板 IPO 提交注册。在科创板上,一支“华为军团”正在慢慢浮现。

从战略上来看,华为希望在半导体行业走出第三条路。据了解,目前半导体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 IDM 模式,类似三星自己投资建厂,搞先进工艺开发和制造;另一种是代工模式,类似台积电只专注负责中段的芯片制造。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代工是市场的主流。

以目前华为的布局,华为更多的采取的是类似其新能源汽车业务模式,也就是成熟技术和工厂由合作厂家攻关和提供,华为自己搞自动驾驶、电驱、车联技术等核心价值部分。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