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风光不再,路在何方?

23次阅读

共计 302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 小度小度,你觉得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谁更好?”

智能音箱除播放音频外,还具备语音操控智能家居、查询信息及人机对话等多种功能,一度备受消费者青睐。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17 年至 2019 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从 170 万台激增至 3664 万台,2018 年和 2019 年的销量增速分别达 823% 和 126%,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音箱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自 2020 年起,国内智能音箱消费陷入低迷,至今未见复苏迹象。今年以来,在消费电子赛道整体遇冷的背景下,智能音箱赛道寒意更甚。机构 IDC 报告称,2022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 1483 万台,同比下降 27.1%;销售额为 42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16.2%。不少产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赛道已触及短期天花板。

这对赛道内的主力玩家而言,无疑是不小的 “ 挫败 ”。过去几年,百度、小米、阿里为抢夺用户心智,不断补贴 “ 砸钱 ”,虽成功奠定三足鼎立的行业格局,但均未取得压倒性胜利。如今赛道整体遇冷,补贴和投入的回报变得难以捉摸。

从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主力玩家当初大肆亏钱补贴,并非只为销售硬件,更多是看重智能音箱背后庞大的物联网市场,将其视为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而大力投入。但随着行业发展,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入口的价值并未增强,反而逐渐淡化,这意味着整条赛道存在和繁荣的根本逻辑已然改变。

补贴起来的生意

整个赛道已 “ 冷静 ” 两年半,短期天花板清晰可见。

2014 年,亚马逊智能音箱 Echo 推出,到 2017 年已占据美国智能音箱市场的 75%,其示范效应推动了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迅速兴起。

在这场 “ 百箱大战 ” 中,创业公司与 BAT、小米等巨头起点不同。迅雷创始人程浩在 2017 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智能音箱领域创业公司成功几率小,易成炮灰,因巨头重视此赛道,会投入大量资源抢夺场景入口。事实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为占领场景入口、抢夺用户,阿里的天猫精灵、百度的小度、小米的小爱同学纷纷通过烧钱补贴吸引早期消费者,“ 砸钱 ” 成为竞争主旋律,头部企业普遍亏损。创业公司难以承受高强度竞争,智能音箱赛道渐成巨头的游戏。IDC 报告显示,2020 年国内智能音箱赛道呈三足鼎立格局,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的销量共占市场份额的 95.56%。

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智能音箱售价被压至百元以内,加速向下沉市场渗透。小度科技 CEO 景鲲曾在 2019 年 8 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我们通过一定补贴,降低产品门槛,从一线到六线全打通,让更多中国老百姓接触到这样的产品。”

补贴曾取得喜人的成绩,如前文所述,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在 2017 – 2019 年间快速爆发,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音箱市场。但随着 2020 年疫情到来,赛道高速增长的步伐戛然而止。至今,整个赛道已 “ 冷静 ” 两年半,短期天花板明显。

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音箱非刚需,部分国内消费者对其可有可无;智能音箱理解和回答对话的技术尚不成熟、不够智能;消费者存在数据安全和隐私担忧等。但根本原因是智能音箱的入口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入口地位边缘化

智能音箱的入口地位不再稳固。

此前,智能音箱一直被视为智慧家居的重要入口、物联网的语音交互平台,故而成为巨头必争之地。小米智能硬件部总经理唐沐曾明确指出:“ 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系统中很重要的操控入口之一,很多厂商在这个入口上争夺,把控入口角色。”

然而,随着智能家居行业发展,产品日益丰富,智能音箱的入口地位不再稳固。

智能音箱被视为智能家居入口,主要因其成本低、随机待机唤醒方便、语言交互学习成本低等特点。但智能音箱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语音交互能力不强、跨场景跨任务对话能力较差,消费者难以通过对话自如操控家电。通常,语音操作效果远低于手指触控屏幕。

可见,越来越多厂商将手机、平板、电视、智能中控屏等作为智能家居的交互入口:如苹果、小米、OPPO 等手机厂商推动手机作为智能家居连接中枢;华为、小米、海尔和欧瑞博等智能家居厂商先后推出智能中控屏。这些交互设备普遍采用 “ 触控 + 语音 ” 的方式进行操控,体验胜过单一语音操控的智能音箱。

无论如何,智能音箱已不再是唯一的智能家居入口,多入口渐成趋势,这是另一种形式的 “ 去中心化 ”。

另一方面,即便巨头牢牢掌握智能音箱这一智能家居入口,想从智能家居市场盈利也并非易事。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国内各类智能家居玩家各自为战,不同供应商、不同生态之间的智能硬件产品难以协同运作,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在 “ 端、网、云 ” 构成的物联网生态中,智能音箱只是其中一端。

国外市场亦是如此。主要玩家似乎不再将智能音箱作为重要的智能家居入口,纷纷精简产品线,如谷歌去年 12 月停售曾登顶全球最畅销智能音箱的 Home Mini,苹果去年 3 月也宣布停产 HomePod。

难成 “ 必不可少 ”

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才有机会成为潜在的智能家居入口之一。

对于成长性赛道而言,赛道停滞甚至萎缩,对巨头来说并非最可怕的,不少成长性赛道都会经历曲折反复。更糟糕的是商业模式的坍塌。智能音箱入口地位的边缘化,意味着整条赛道被束缚,成长空间大幅削减。

在此背景下,智能音箱玩家的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尽管智能音箱不再是智能家居的单一入口,但仍是入口之一。国内三巨头仍重视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入口的地位,纷纷推出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今年 2 月,亚马逊也推出了 Echo Show 15 智能显示屏。

带屏智能音箱采用 “ 语音 + 触控 ” 的方式操纵全屋智能家居,弥补了智能音箱操作体验的不足,能更好地胜任智能家居入口的角色。

另一方面,玩家不再以低价占领入口,减少了对音箱产品的补贴,转而试图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音箱的需求,充分发挥音箱在智能家居入口之外的功能 —— 更好的音质、更丰富的内置软件应用、音视频教育资源等。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要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中控屏争夺智能家居入口地位,智能音箱必须进化得更好用、更有价值、功能更强大,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才有机会成为潜在的智能家居入口之一。

自带屏幕的智能音箱越来越多,巨头玩家们近期在产品创新上各展奇招,如小度推出的添添智能旋转屏,可翻转的设计能竖屏刷短视频,还加入 K 歌功能以激发消费者需求;小米推出通过哈曼卡顿调音的高端产品 Xiaomi Sound,与以往低价走量的智能音箱产品形成鲜明区隔。

智能音箱产品的定义正变得模糊。为更好适应智能家居入口要求,有屏音箱大量取代传统无屏音箱,其产品定义越来越模糊,最终形态是作为一种语音助手,可兼容于多样丰富的硬件中。

以小度科技为例,其整体业务架构为 “1 + X + Y”,其中 1 是语音自然交互系统,X 指通过 1 赋能的交互类硬件,Y 代表智能家居和 IOT 生态。

尽管玩家们在产能功能创新和应用场景上努力探索,但从上半年行业表现看,这些创新未能打动消费者使行业重回增长态势。北美市场亦是如此。机构 Omdia 发布的智能音箱报告预测,2021 – 2026 年北美地区智能音箱年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仅 1.3%,其中亚马逊智能音箱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跌至负数。

智能音箱玩家们的产品创新、场景探索,关系到整个赛道的短期繁荣。但从长期看,语音交互技术的完善才是决定智能音箱行业未来的关键。智能语音交互玩家们最大的愿景,是像真人一样实现无障碍自由对话,并 “ 操纵万物 ”。届时,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应用于智能家居、机器人或新能源车等领域,将释放巨大价值。尽管智能音箱玩家努力拓展用户锻炼语音交互系统,但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能力仍常不过关。这是技术的困境与局限性,难以通过市场和补贴弥补。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