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28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全球许多科技公司和手机厂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与“元宇宙”相关的 AR/VR 产品。去年,OPPO 推出了 Air Glass 智能眼镜,小米也推了一款“米家眼镜相机”,种种迹象显示 AR/VR 时代正在逼近。而作为科技巨头的苹果,也在这方面频频放出消息,显然不甘落后。
早些时候,天风国际的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早已开始研发 AR/VR 头戴设备,且据说这款产品能在 AR 与 VR 之间自由切换,技术上比现有的主流 AR 设备要先进得多。近期,他又透露了该设备的价格,预计在 2000 到 2500 美元之间,换算成人民币就是 1.35 到 1.7 万元。这几乎相当于购买两台 iPhone 的价格。
虽然知道苹果的产品大多定价不菲,但如此高的报价仍然令许多人感到意外。苹果的这款新设备是否会像 AirPods Max 耳机一样,上市后就表现平平呢?这样的售价会不会阻碍消费者的购买欲?
根据郭明錤的最新报告,他指出市场目前对苹果 AR/VR 头戴设备的期待值最高。毕竟,这可能是苹果近些年所推出的最具颠覆性、创新性的产品,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产品线的开启。市场各方都在好奇,苹果将如何诠释 AR/VR,同时借助旗下的品牌影响力推动该市场的发展。
郭明錤还预测,这款设备可能最快会在 2023 年 1 月发布,预计在第一季度正式上市并对外销售。不过,价位可能会超过 2000 美元,最高甚至可能达到 3000 美元。尽管如此,郭明錤认为,苹果的第一代 AR/VR 头显更像是对市场需求的一个观察,而非完全追求出货量。
根据这些分析,即便连苹果对 AR/VR 市场的信心似乎都不那么强烈,他们不认为头戴设备能够完全取代手机,推出首个产品更多是为了了解市场的反应。如果消费者对购买的热情不高,那么在未来几年内苹果可能不会推出新的 AR/VR 产品。
尽管首款 AR/VR 设备可能不太面向主流消费市场,但这样一个价格仍然令人咋舌。苹果必须赋予这款产品更多的创新功能与设计,才能让市场信服,而单靠品牌溢价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关于这一产品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布,我们只能从苹果的专利中做一些推测。
实际上,2020 年 6 月,美国专利商标局透露了一项专利,显示苹果为其 AR/VR 头戴设备设计了能插入 iPhone 的眼镜框,且在屏幕与用户眼睛之间添加了光学元件,旨在帮助近视用户能清晰聚焦于手机屏幕的内容。这显然是为了增强 VR 功能。
去年发布的三项专利也展示了这款产品的潜在新功能,包括一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电子系统,能够实时获取食品、植物、动物和电子设备的详细信息,还有面部接口和眼球追踪技术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 AR 和 VR 体验。
结合郭明錤的说法,苹果的头戴设备可能会支持在 AR 和 VR 模式之间轻松切换。可以大胆推测,苹果的产品可能会分为两个部分,基本状态跟普通眼镜差不多,支持 AR 功能,用户也可以接入“自适应面部接口系统”来体验 VR 游戏等。如果苹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卖点。但考虑到两种形式的设计兼顾,可能会考验苹果的设计能力。
近年来,虽然谷歌、Meta 等科技公司也曾试图推出 AR/VR 设备,但大多未能在市场上引起太大反响。AR/VR 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设备的高昂售价,消费者入手的门槛太高;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相应的软件和应用场景,很多人购买设备后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
消费者普遍接触较多的主要是 VR 设备,如 Oculus Quest、HTC Vive,这些的技术门槛较低且售价相对便宜,最低只需两三千。但问题在于,VR 设备需要大量软件内容来支撑,目前市场上优秀的 VR 影视作品和游戏稀缺,很多人买了后用不到一周便束之高阁。此外,虽然 AR 眼镜如 Google Glass 等的技术门槛更高,但其价格通常也非常昂贵,一般只面向高端专业用户或企业用户,不太适合普通消费者。
在“元宇宙”概念的催化下,近年来全球 AR/VR 设备的出货量确实有了显著增长。根据 IDC 的数据,2021 年出货量达到 1123 万台,同比增长 92.1%,其中 VR 设备占比更高,而 80% 都是 Oculus 品牌的。今年第一季度,VR 设备出货量也同比增长了 241.6%。但综合来看,尽管出货量似乎在增长,市场规模依然很小,与年销售十几亿部的智能手机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且,随着元宇宙概念的降温,AR/VR 设备面临的市场机会可能逐渐减少,这不禁让人有些担忧。
虽然众人都期待苹果的进场,寄望借其影响力来推动 AR/VR 设备的增长,但小雷认为,哪怕有苹果的加入,AR/VR 市场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苹果的影响力虽大,但也无法改变现阶段 AR/VR 产品对普通消费者实用性的匮乏。用户缺乏实际的使用场景需求,这使得产品推广受到了限制。而高昂的价格则更是让消费者难以轻松下单。
考虑到 AR/VR 设备相较于手机便携性差,使用场景受限,许多商场的 VR 体验馆都需要特殊的设施,普通消费者并没有条件在家中重现这种体验。因此,若产品无法随身携带,且娱乐性难以与索尼 PS5 甚至任天堂 Switch 相提并论,消费者自然会对购买失去兴趣。
不过,如果苹果真的推出 AR/VR 设备,也可能会对整个行业带来些许激励,推动其他品牌推出优质产品,甚至会形成与苹果竞争的局面。同时,苹果的加入也能促使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例如 AR/VR 游戏及教育应用等。虽然短期内可能不易见效,但未来必定有潜在的市场空间。
总体来看,AR/VR 市场的最大难题依然是应用场景的缺乏和软件内容的匮乏。虽然元宇宙概念曾推动行业有所创新,但一旦这股热潮退去,消费者似乎又对 AR/VR 产品持谨慎态度。因此,这种设备想实现规模化普及,恐怕还得依赖苹果、微软、索尼、谷歌等行业巨头协同努力,才能在未来照亮移动终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