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谈碳中和:新一轮财富机遇已开启

7次阅读

共计 12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气候变化:真实威胁还是危言耸听?

你可能听说过 2020 年四川乐山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因不仅是本地气候异常,更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表现。乐山大佛被洪水淹到脚趾,意味着乐山城几乎被淹没,这生动说明气候风险的严峻程度。

再看看马尔代夫,那些美丽的小岛国为何成为旅游“抢手货”?因为海平面持续上升使他们面临被淹没的命运。2009 年,马尔代夫总统甚至召集内阁在海底开会,向国际社会紧急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举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不是遥远的科学命题,而是刻不容缓的现实挑战。

中国对此作出郑重承诺:2030 年前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实现碳中和。这不仅关乎政策,更将深刻影响每个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博弈

经济学中,这类气候难题被称作“公地悲剧”——大家都想多用资源,但结果让环境付出惨重代价。发达国家之间会互相指责,大国之间也难以达成一致,发展中国家则因经济劣势要求更多发展空间和支持。极端天气频发,受害的正是资金有限的弱势国家。

国内曾有观点认为气候变化议题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发展的借口。但现实是,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约 28%,远高于经济占比,说明能源效率和绿色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学界已形成共识:碳中和不仅是压力,更是推动经济升级的动力。

2009 年我国承诺单位 GDP 碳排放下降 40%-45%;如今则向“绝对总量”减排迈进。虽挑战巨大,但这场系统革命将重塑产业和技术格局。

产业转型:汽车和能源革命

碳中和的核心是能源革命。燃油车的时代终将过去,新能源汽车正迅速崛起。对汽车企业来说,不转型就是被时代淘汰,正如过去模拟信号被数字技术取代一样。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忧心忡忡,担心落后于中国和日本企业。

目前车企对碳中和态度分为三类:外企中方员工最有紧迫感,一些中国企业积极拥抱变革,也有部分对未来能源变革缺乏敏感,只想着完成指标。

电动汽车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终端,将重新定义汽车概念。中国正在引领这场智能电动车变革,也关系到制造业和科技独立自主的未来。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具备体制优势。面对锂电成本高、资源有限的问题,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但成本仍高。技术突破和大规模市场拓展是关键,企业家精神将决定最终成败。

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规模巨大,短期内难以大幅削减,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现实挑战。限电事件亦反映相关压力。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能效,把握碳资产交易机会。

碳交易市场在中国正在迅速发展,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加强碳资产管理,推动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产品发展,金融体系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

新兴企业的崛起机遇

随着碳中和进程加快,一批行业巨头如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崭露头角。投资机构积极布局相关产业链,资本市场对碳中和企业青睐度高涨。

技术创新将带来广阔前景,比如二氧化碳的捕捉利用有望成为新的产业蓝海,产业升级远不止简单的减排口号,而是涉及能源结构、技术革新和经济模式的深刻变革。

整体来看,碳中和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财富机遇正在不断涌现,这场变革刚刚开始。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