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资本热捧却消费者冷遇的双面解读

5次阅读

共计 9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演员关晓彤的一则推荐植物肉水饺的 Vlog 意外登上热搜,引发了关于植物肉是否为“智商税”的广泛讨论。从表面上看,关晓彤在视频中大力宣传植物肉的低脂、高蛋白特性,但实际上,这种“伪吃播”操作引发了公众对其真实性的怀疑。

植物肉,又称“人造肉”,主要分为植物肉和实验室培育肉两类。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大多属于前者,以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经过加工模仿真肉的口感与质地。然而,尽管植物肉标榜健康、环保,但其实际效果仍存争议。

资本狂热背后的隐忧

根据《2021 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预计到 2023 年,中国人造肉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这一数据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多家企业相继获得融资。然而,与资本市场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可度普遍较低。

在电商平台中,许多植物肉品牌的销量表现平平。例如,植爱生活在天猫旗舰店的招牌产品月销量仅为 800+,而嘉植肴的同类产品月销量更是不足 200。这种现象反映出,尽管资本看好植物肉的未来,但其市场接受度远未达到预期。

消费者为何不买单

植物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价格和口感两方面。以 150g 植物肉丝为例,其售价高达 42 元,而同等重量的普通猪肉却只需十几元。此外,植物肉的口感与真肉仍有差距,缺乏咀嚼的真实感,这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食品专家阮光锋表示,植物肉并非完全没有营养价值,但其在微量元素如铁和维生素 B12 上的缺失不容忽视。此外,部分产品为了改善口感,添加了高饱和脂肪和高盐分,反而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营销与技术的双重挑战

植物肉行业的问题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还在于其营销策略。许多品牌过分强调植物肉的健康属性,却忽略了实际效果的科学验证。同时,过度依赖互联网营销手段,使得消费者对其信任度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肉行业仍处于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指出,植物肉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既好吃又便宜。而当前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品牌运营而非技术创新。

未来之路:平衡发展

尽管植物肉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行业也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避免过度宣传误导。

总而言之,植物肉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市场考验并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资本支持下完善技术和供应链,同时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将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