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真实表现
2023 年 4 月 19 日,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成为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赛场上,这些机器人有的步伐优雅,有的跌跌撞撞,有的甚至原地转圈,部分机器人还需要工程师用绳索牵引才能前进。
这场比赛最大的亮点是“真实”——没有摆拍,也没有彩排,这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人形机器人还处于“汽车不如马车”的早期阶段。投资圈中有人打趣道,这是不是一场“空头”精心策划的表演?
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前景的分歧
近期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价值,业内爆发了激烈争论。知名投资人朱啸虎表示正在批量撤出相关项目,因为他认为商业路径不明确,客户群体靠想象撑不起热度。“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来做这些工作?”他直言不讳的观点引起众多反驳,双方辩论激烈、信息丰富。
虽然投资者意见不一,但大家一致认可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多次强调,机器人即将进入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新赛道。未来或许每个人都会拥有由机器人组成的服务团队,这令人充满期待。
巴菲特视角:投资需警惕从众效应和缺乏护城河
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用 1969 年汽车行业的例子提醒投资者,即使行业惊人扩张,同行盲目跟风往往带来亏损,最终市场只剩少数赢家。1999 年他进一步指出,汽车和航空业虽造福社会,却鲜少给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
巴菲特幽默地提到,1900 年美国马匹数量极多,到了 1998 年大幅减少,如果当年有人做空马匹,将会赚大钱。他强调,投资的关键不在于行业有多大前景,而是企业是否拥有独特且难以被复制的竞争优势,即“护城河”。
总结巴菲特的观点,早期投资新技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而即便取得成功,缺乏强竞争壁垒也很难长期盈利。
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与现状
人形机器人作为科幻题材已有几十年历史,但现实世界的发展依然缓慢。1969 至 1995 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的 WABOT 系列是第一代机器人,运动尚处静态阶段。1996 至 2015 年,本田 ASIMO 实现连续动态行走,堪称第二代代表。2016 至 2020 年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动作不断进步。
2021 年至今,随着技术成熟,人形机器人进入初步商业化阶段,代表如亚马逊的 Digit、特斯拉的 Optimus。甚至美国科学家研发出模拟人类汗液、呼吸的户外行走机器人模型。然而,2022 年本田宣布退役 ASIMO,象征此领域还未真正规模应用。
现实中工业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优势,人形机器人的多关节、多动作虽然吸引眼球,却因成本高昂、效率不高而尚难广泛应用。例如日本饭店试图引进大量机器人服务失败,最终撤回机器人岗位,恢复人工服务。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路与未来期待
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科研探究和企业形象展示,距离走进家庭、承担看护或家务任务仍有不少障碍。价格、灵活性、效率的限制让机器人无法替代人力。
尽管如此,未来具身机器人必然会找到自身独特的市场定位,推动商业模式成熟。与纯聊天机器人相比,如 ChatGPT,具身机器人结合物理动作将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体验。
毋庸置疑,机器人产业将持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可能带来颠覆式创新。但投资者需要警醒,正确识别真正具备竞争壁垒的企业,避免盲目追风。正如巴菲特所言,守护“护城河”,才能在科技浪潮中获得稳定回报。
总之,人形机器人如今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未来的突破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市场的认可。耐心和理性将是投资者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