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全球芯片行业面临新格局的背景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紧急访华备受关注。此次访问不仅体现了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凸显了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影响。
黄仁勋此行正值中美关税博弈加剧之时,英伟达针对中国大陆市场的 H20 芯片出口受到限制,股价应声下跌。黄仁勋希望通过会谈寻求中国市场的新突破,强调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
国产芯片的崛起
英伟达作为 AI 算力芯片的领军者,在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下遭遇困境。与此同时,中国加速推进国产芯片替代,尤其是在车规级芯片领域,正形成一股强劲的潮流。
以往依赖进口芯片的汽车产业链正在迅速调整,寻求更加稳定的国产化解决方案。整车厂普遍希望提高国产芯片的比例,以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种趋势直接推动了国产车规级芯片需求的激增。
一家专注于高低边驱动控制器芯片的国产厂商透露,自美国芯片出口限制实施后,4 月以来公司收到的客户询价量增加了三倍,样品销售额更是翻了一番。一些此前难以打入市场的头部整车厂也表现出浓厚的合作意愿。
整车厂的应对策略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整车厂及供应商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今年 4 月,全球半导体市场因中美关税战陷入动荡,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了新的流片地认定规则,旨在遏制美国芯片规避关税的行为。
这一政策出台后,深圳华强北的芯片市场价格出现波动,部分存储芯片单日涨幅高达 20%。国内整车厂和上下游企业感受到供应链压力的同时,也意识到国产芯片替代的紧迫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一辆传统燃油车平均需要 600-700 颗芯片,而电动车的需求量则攀升至 1600 颗。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高端智能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可能达到 3000 颗以上。从电池管理系统到智能座舱,再到自动驾驶和安全控制,车规级芯片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核心部件。
国产芯片需求爆发
除了麦格纳和舜宇光学等一级供应商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找替代方案。索尼内部人士表示,对等关税政策发布后,公司总部及代理商的询价量已经翻倍。尽管如此,由于产能限制,索尼可能优先保障大客户或优质客户的需求。
作为全球领先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和激光雷达芯片制造商,索尼凭借其日资背景,在本轮国产替代浪潮中受益匪浅。据内部人士预测,2025 年索尼的出货量预计将增长 50%-90%。
与此同时,国内芯片厂商也迎来了需求的井喷期。例如,韦尔股份旗下的豪威科技去年开始实现业绩快速增长,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22.4%,净利润增幅达到 498%。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汽车和智能手机领域的传感器业务扩张。
另一家封测巨头晶方科技同样受益于汽车智能化的发展,2024 年营收增长 23.7%,归母净利润增长 68.4%。这些企业的成功表明,汽车智能化正在为芯片行业注入强大动力。
国产芯片的竞争态势
尽管国产芯片需求旺盛,但从需求转化为订单仍需经历漫长的过程。雅创电子的销售人员指出,虽然整车厂表现出兴趣,但短期内销量难以大幅提升。这是因为芯片上车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流程,通常耗时 3 到 6 个月。此外,芯片厂商还需消化掉库存。
对于已有合作基础的厂商,扩大订单量相对容易;而对于新入局者,则需克服诸多障碍。芯片上车涉及验证、匹配、调试和测试等多个环节,且需要技术人员的支持。只有经过充分验证后,才能进入小规模订单阶段,最终实现大规模应用。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中腰部芯片厂商采取激进的价格策略,甚至承诺以成本价供货。更有甚者,通过大幅降价争取市场份额,然后再谋求盈利。
人才争夺战也成为国产芯片厂商之间竞争的关键点。为了吸引优秀人才,部分厂商不惜开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待遇。此外,比亚迪、小鹏和蔚来等车企也在加速推进芯片自研,试图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车企的自研之路
比亚迪作为自研自供模式的典范,近年来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 年初,比亚迪宣布成功量产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标志着其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小鹏汽车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算力芯片“图灵 AI 芯片”,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实现量产上车。该芯片的算力达到 700 TOPS,性能接近英伟达最新款 AI 芯片 Thor。
蔚来汽车也不甘落后,其自研的 5 纳米车规级智驾芯片“神玑 NX9031”已于近期量产装车。据蔚来 CEO 李斌透露,这款芯片不仅能大幅降低车辆成本,还能提升智驾系统的性能。
整体来看,比亚迪的自研芯片策略侧重于自给自足,逐步扩展至外部市场,主攻中低端车型;而蔚来、小鹏和华为等厂商则聚焦中高端市场,重点解决算力不足的问题,并兼顾成本优化。
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国产芯片的崛起正在改变英伟达在智驾算力领域的垄断地位。短期内,这场关税战无疑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激发了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