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5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再过不到一周,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科技盛会又要来临。届时,除了 iPhone、iPad 等硬件会如期发布外,iOS 16 及 iPadOS 16 也将与大家见面。然而,据外媒最新消息,iPadOS 16 的发布日期可能会延期至 10 月上旬。
通常情况下,软件项目延期往往是因为功能或稳定性方面存在问题。要么是软件尚未完成,要么是功能虽已完成,但整个软件运行起来状况百出,当然也可能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像《赛博朋克 2077》就是典型例子。
鉴于苹果的软件开发能力,iPadOS 的延期显得颇为“可疑”。结合前段时间关于新功能“台前调度”的消息,一个大胆的猜测浮出水面:苹果是否正在“重做台前调度”?
据 WccfTech 报道,苹果正在为 iPad 开发一个名为 Project Irvine 的新功能。在使用方式上,Project Irvine 与台前调度相近,但在硬件配置要求方面,全新的 Project Irvine 限制较小,据称“将适用于任何 iPad”。
台前调度不是“神油”
先来回顾一下曾经的台前调度在使用上的亮点与不足。自 iPad 问世以来,关于 iPad“生产力”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起初,只能运行放大版 iOS 软件的 iPad 确实在“生产力”方面表现欠佳。但随着 iPad 在平板电脑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开发者开始在 iPad 上移植传统意义上的“电脑软件”。当然,这些软件在当时只是表面上与桌面软件相似,比如界面与桌面电脑看齐,本质上依旧是面向移动平台打造的 App。直到第一代 iPad Pro 诞生后,苹果才开始推动 iPad 的“软件生产力”发展,随后的 iPadOS 也正式将 iPad 的操作系统与 iOS“分割”开来。
然而,无论 iPadOS 如何独立,其本质仍是放大的 iOS。与传统桌面系统相比,iPadOS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个窗口同时运行的能力。尽管 iPad 可以通过分屏 + 悬浮窗 + 视频画中画的方式同时在画面上显示来自四个不同软件的窗口,但这种体验仍是基于 iPad 或其他移动设备的基础之上,与我们日常使用电脑的习惯仍有较大差距。
于是在 WWDC 上,苹果推出了全新的台前调度功能。在 iPadOS 16 beta 版中,“台前调度”功能允许用户在 iPad 和高达 6K 分辨率的外部显示器上同时运行 8 个应用程序,且这种交互方式与触控、键鼠都兼容,与传统桌面电脑的交互方式极为相似。尤其是使用鼠标时,App 的边界可拖动,这与桌面电脑使用习惯一致,方便用户无缝切换到 iPad 上处理工作,该功能彻底改变了 iPad 的交互方式,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节屏幕上每个 APP 的大小,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 iPad 都能使用台前调度功能。根据苹果说法,由于台前调度在部分机型上测试的性能表现不佳,所以这项功能仅向 M1 iPad Pro 提供,即使是 iPad Pro 2021 或已用上 M1 芯片的 iPad Air 5 也无法使用台前调度,“生产力骤降”。
简单来讲,台前调度的优点是让 iPad 更具“生产力”,但缺点是只有少数 iPad 能享受这种提升,考虑到 iPad Air 和 iPad 依旧是 iPad 销量的主力军,能使用台前调度的 iPad 可谓少之又少。
Project Irvine 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普通用户看来,iPad 没有台前调度似乎也并无大碍。毕竟大家常用“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段子来调侃 iPad,即便 iPad Air 支持台前调度,用户也不太可能同时打开优酷、腾讯、爱奇艺和哔哩哔哩同时“四倍速追剧”。所以在普通用户看来,没有台前调度在名义上略显不公平,但实际体验上并无太明显差距。
但对苹果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自 iPad 的系统更名为 iPadOS 后,苹果一直将替代电脑作为 iPad 的终极目标,这从近年 iPad 不断强调“比市面上 XX% 笔记本都要快”的宣传中可见一斑。
然而,对 iPad 来说,“速度超越了全国 92% 的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宣传真的有效吗?从一位 12.9 英寸 iPad Pro 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对提升用户对 iPad 生产力的认知可能起到反作用。
由于旧 iPad 电池续航不佳,今年升级为 12.9 英寸的最新款 iPad Pro 后,尝试像苹果发布会中描述的那样用 iPad 替代笔记本电脑。与很多人想象不同,在“专业软件”方面,并未遇到太多阻碍。比如之前提到的写稿、拍照、处理照片等“主营业务”,在照片处理甚至视频剪辑上,iPad 的 Lightroom、LumaFusion 等软件表现出色。
但在所谓的“一般事务”上,iPad 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尽管 Safari 已将默认 UA 改为桌面浏览器,但由于界面交互差异,部分网站仍会拉伸渲染移动版。此外,由于 iPad 默认以全屏方式打开软件,即使只需将一个文档里的数据输入到另一个网站的表格中,分屏体验也不尽人意。夸张地说,在 iPad 上使用分屏模拟的并非桌面系统的多窗口操作,而是两台独立操作的 iPad mini。
“专业软件”大家更多会全屏使用,反而是不太需要专注所有注意力的“日常软件”大家才会选择窗口化操作。由此可见,与专业用户相比,普通用户其实更需要“台前调度”,但 iPadOS 却将台前调度给了专业用户,而不是真正需要多窗口的普通用户。
Project Irvine 的意义
明白了上述大前提,相信大家对 Project Irvine 的诞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其实在很多人看来,特意用软件来区分产品性能从来都不是正确的产品定位方式。
无论 iPad Pro 还是 iPad Air 的性能有何差异,归根结底它们运行的都是相同的 iPadOS,使用的也是一样的 App,只不过不同的 App 在不同硬件平台上有不同的性能表现而已。如果苹果在系统和交互上区分不同硬件的设备,只会在相同系统平台上造成软件生态的割裂。
如果这种割裂源于系统内核的切换,比如 Windows Phone 7 的手机无法升级 Windows Phone 8,那在用户看来这种割裂尚可理解。但 iPad 并非如此。即使是再专业的 iPad Pro 也有与 iPad Air 一起“爱奇艺”的时候,为 iPad Pro 推出专属功能,表面上看是提升 iPad Pro 的竞争力,实际上却损害了大多数 iPad 用户与整个 iPadOS 生态的影响力。再专业的 iPad Pro 到了饭点也有打开哔哩哔哩的时候。iPad Pro 不应也不能脱离 iPadOS 生态,只有从大多数用户入手,iPadOS 才有可能为 iPad 带来更光明的未来。相信这就是 Project Irvine 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