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热潮稳步展开,讨论是时候画上句号了

10次阅读

共计 17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市场告诉我们低代码不是伪需求

近几年,低代码一直是软件开发领域的热门话题。有人质疑它是“新瓶装旧酒”,有人则看好它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利器。那么,低代码真的是泡沫和伪需求吗?事实证明,答案逐渐明朗。

最新调研显示,85% 的中国 IT 决策者认为低代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科研机构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70% 的新应用将由低代码或无代码技术开发完成。中国低代码市场规模也从 2021 年的 27.5 亿元,以超过 70% 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未来数年保持强劲势头,到 2025 年突破百亿元大关。

资本市场同样充满活跃气息,2022 年上半年已有 74 起投融资事件,小微企业和初创项目获得了大量支持,显示出低代码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并吸引更多关注。

大型云厂商积极入局,推动生态建设

不只是中小企业,互联网巨头们也不甘落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微软、AWS 等纷纷推出自己的低代码平台,如钉钉的“宜搭”、腾讯云的“微搭”、华为云的“AppCube”等。这些平台不仅提供开发工具,还希望通过集成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和各种开发者资源,构建完整的低代码生态系统。

这些巨头定位低代码为 PaaS 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意味着未来企业开发、运维工作会越来越依赖这些云端低代码平台的支持和创新。

落地应用场景多元化,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低代码的优势在于它能顺应和促进这一进程。广东肇庆的风华新能源利用低代码平台,7 个人团队中只有 1 名懂代码,短时间内开发了 435 个微应用,涵盖生产、研发、供应链和销售管理,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类似地,一汽 - 大众内部约 500 名员工使用钉钉低代码平台,超过 90% 都是业务一线人员,他们通过低代码实现了与车间爆发式增长的数字化需求对接,从而大量释放了高级工程师的创造力。

这体现了低代码的核心价值:降低 IT 门槛,让业务人员也能参与开发,实现 降本增效,推动业务创新。

低代码解决中国软件产业两大难题

为何低代码能迅速兴起?关键在于它切中了两大矛盾:

  • 一方面,传统 IT 人才增长滞后,难以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系统建设和运维需求。
  • 另一方面,传统开发效率跟不上业务创新速度,导致时间与机会成本高昂。

低代码提升了开发效率,让非专业人员得以介入应用构建,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同时避免了开发流程的过度耗时。

低代码能否普及各行业和各种规模企业?

目前,中小企业在用户数量中占多数,但大型企业贡献了超过半数的收入。这意味着低代码要实现真正的普惠,仍需在产品深度和服务能力上持续突破,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复杂需求。

行业分化也很明显。有的 SaaS 厂商将低代码紧密结合产品,服务中小企业;传统软件厂商和大数据公司则围绕已有客户基础,提供更强化定制化能力;而平台厂商通过集生态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推进行业深耕和跨界融合。

未来:生态融合与更深层次应用

以钉钉为例,2022 年发布会上宣布全面 PaaS 化布局。持续推出低代码聚合平台“钉钉搭”,联合多家主流厂商成立低代码联盟,在生态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钉钉生态内已有超过 4000 家伙伴,应用数量超过 350 万,且 60%至 70%的低代码应用由基层业务人员开发。

平台 + 厂商 + 服务商的生态模型不仅有助于统一服务标准和数据积累,也为低代码产品的功能深化和体验优化提供动力,推动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专业化发展。

未来低代码应用将不断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核心业务渗透,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释放出更大的价值潜能。

理性看待低代码的边界

虽然低代码优势明显,不过也并非万能。很多企业应用存在低频使用难题,低代码主要解决的是应用大量快速创建问题。要解决应用间互联和数据最大化利用,还需类似钉钉推出的 BPaaS 和酷应用等创新举措。

这表明低代码产业未来的发展将是产品功能和生态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过程,最终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企业数字化服务。

总结

低代码行业经历了从质疑到逐渐认可的过程,市场和技术正引导行业稳步成长。争议虽多,但已经不能否认低代码的实际价值及广阔前景。随着技术成熟和生态完善,低代码将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助力企业实现效率提升和创新升级。

最终,行业的发展曲线将由技术和商业实绩主导,低代码迎来的不仅是趋势,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变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