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鸟双线作战,AI眼镜市场竞争激烈

20次阅读

共计 333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Part.1 双线押注,AI 眼镜风云再起

当下智能眼镜市场备受瞩目,这与 Meta 第二代智能 AI 眼镜产品 RayBan Meta 的成功密切相关。据 TheVerge 数据,截至 2024 年 5 月,RayBan Meta 全球销量或许已突破 100 万副。其畅销缘由很简单,即舍弃了显示屏相关技术投入与成本,售价降至 299 美元,成功开拓了大众消费市场。

所谓“AI 眼镜”,是在普通眼镜基础上增添 AI 功能,被视作从传统眼镜向 AR 眼镜迭代的过渡产品。与着重虚拟与现实融合的 AR 眼镜不同,AI 眼镜更侧重通过 AI 提升语音交互能力。

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 AR 智能眼镜厂商迎来了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契机,雷鸟便是其中之一。其融资用途表明将深入 AI+AR 技术研发,并扩建 AR 产研制造基地。

依照 Meta“先眼镜后 AI”的思路,与传统眼镜厂商合作似乎是不错的选择。雷鸟亦是如此,2022 年与博士眼镜成立联合实验室后,如今还成立了合资公司。

作为“AI 提供商”,雷鸟需要传统眼镜厂商完善的供应链以及成熟的零售渠道。理论上,这些门店都可拓展为雷鸟创新新一代 AI 眼镜的销售渠道,吸引更多传统眼镜用户。

然而现实是,国内零售环境与国外差异显著。若将 AI 眼镜视为消费电子类产品,会涉及售前体验、售后服务等多链路环节,这致使其成交场景几乎不会在卖场,更难有人会在眼镜店购买智能眼镜。大多成交会流向电商平台或线下 3C 店铺,对消费者而言,一个简单逻辑是“起码不用担心售后问题”。

与华为、小米这两家 3C 巨头相比,雷鸟合作的博士眼镜官网显示,目前博士眼镜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 500 余家连锁门店。但截至 2023 年底,华为已在全球建立超 60000 家门店和专柜;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线下零售店数量超 12000 家。

另外,手机厂商多以体验中心定位进行渠道运营,门店几乎汇集了所有生态产品,且经过前期市场教育,消费者在小米、华为等店铺购买电饭煲、吸尘器等生活产品已属常态,即便将传统眼镜置于这些店铺售卖,对消费者来说也无太大冲突。

所以,若与 XR 同行对比,雷鸟与传统眼镜厂商的合作或许在渠道上能获一定优势,但与已入场的巨头相比,差距极大。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近视人口近 7 亿,智能眼镜的目标用户近视比例会更高,专业眼镜验配终端在智能眼镜浪潮中将发挥关键作用。而与博士眼镜的合作,雷鸟创新能否攻克智能眼镜这块难啃的骨头,实际上还是要看产品力与市场力。

此前,魅族 MYVU 眼镜也曾进驻博士眼镜全国线下门店,但并未激起太大波澜。诚然,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的此次合作更深入、全面,但相较于依视路 - 陆逊梯卡和 Ray-Ban,博士眼镜在供应链、品牌等方面完全无法与之相比,实际能产生的化学反应和推力也有待观察。

Part.2 应用和生态,难以跨越两座大山

背靠世界最强硬件供应链,国产智能眼镜厂商无论是打造 AI 眼镜还是 AR 眼镜,面临的问题并非硬件,而是应用与生态。

AI 眼镜本质上是 AR 眼镜发展的一个环节,因缺少显示技术,其应用场景虽易落地却也十分有限,只能围绕翻译、导航、音乐等以音频为主的功能。

即便如此,不同产品间的差距也颇为显著。Meta 作为全球社交巨头拥有众多强势社交产品,所以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很好地支持了 Instagram、Message 等 Meta 平台的视频直播、视频通话功能,还能便捷地将拍到的照片发布到平台上,充分利用了更好的摄像头和拍摄质量。

实际上,这也是吸引众多人购买的核心卖点。然而,国内目前包括华为、小米在内的厂商仅支持简单的语音功能,更像是一款带有智能耳机功能的眼镜。即便加入摄像头,若未对接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也毫无用武之地,只会徒增成本和重量。如此看来,雷鸟如何打造 AI 眼镜是个需认真思索的问题。

当然,AI 眼镜只是吸引更广泛潜在用户群体了解 AR 的过渡产品,AR 眼镜才是雷鸟乃至行业的目标所在,所以 AR 生态建设是长期战略制高点。

据悉,雷鸟很早就开始布局开发者服务和 RayNeo OS 自研系统方面的生态建设,为开发者提供 AI Studio 低代码开发平台、AI Store 共创社区。但这些也是行业共识和基础建设,几乎所有相关品牌都有自己的开发者共创社区,然而截至目前,这些社区尚未诞生一个 AR 行业“杀手级”应用。

的确,当前 AR 眼镜的内容生态发展极为有限,与智能手机的内容生态仍有较大差距。对于消费级 AR 眼镜玩家而言,等不到应用端的“爆款”,便只能“旧壶装新酒”,暂且借用智能手机的内容生态。然而,用户是否愿意让 AR 眼镜屈居智能手机“高端配件”的地位,也成了雷鸟们需要考量的问题。

除了应用生态外,AR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如果不像 iPhone4 那样具备直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那就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消费者教育和市场培育,让消费者逐渐接受并习惯使用这种新型设备。在此过程中,AR 企业不仅要有坚实的技术沉淀,还需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这对雷鸟来说又是一项挑战。

Part.3 市场血拼,挑战百万销量门槛

如今的 AR 行业,正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

随着 AI 眼镜大热,今年以来国内一些大厂纷纷发布新品。今年 4 月中旬,小米米家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正式发售;5 月,华为发布了搭载 HarmonyOS 4 操作系统,并接入盘古 AI 大模型的智能眼镜;9 月,字节跳动全资收购 Oladance,被视为布局 AI 眼镜领域的重要举措。

若将这些公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XR 相关公司,他们把 AI 眼镜看作终极 VR 设备的过渡产品,雷鸟便是如此;第二类是大模型相关公司,他们认为 AI 眼镜是大模型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比如字节;第三类是硬件厂商,将 AI 眼镜看作更加智能化的下一代产品,比如华为。

细看这些公司,字节本就是庞大的流量池,且自身拥有电商平台,一旦推出 AI 眼镜,在推广上不会处于劣势;更关键的是华为、小米这两家 3C 巨头,除了自身自带的流量和品牌影响力外,在渠道方面更是占据“无敌”地位。

国外强敌环伺,国内群雄割据,每一步都要走得稳、准,但这背后同样蕴藏着巨大机遇。

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中国 VR/AR 设备零售市场月度追踪(China VR/AR Devices Retail Market Monthly Tracker)》报告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 XR 设备(包括 AR 和 VR)的全渠道销量为 26.1 万台,同比下降 20.4%。其中,AR 设备销量同比增长 49%,这不仅体现了市场对 AR 技术的认可,也预示着 AR 行业即将迎来新的爆发期。

另外一个要点是成本,需强调的是,虽然 Meta 刚发布的 Orion 成本超过 1 万美元,但得益于技术的逐步成熟,AR 眼镜部分器件的成本正在逐步降低,部分关键器件价格降幅近 30%,为市场进一步爆发创造了更大机会。

就目前市场数据而言,雷鸟已走过了从 0 到 1 的阶段。但其他国内头部企业也推出了越来越多具有创新功能设计以及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的 AR 产品,如接入 AIGC 的无限 AR 眼镜,以华为、星纪魅族为代表的玩家也在推进 AR 技术与智能眼镜的融合,抢夺中腰部的市场份额。各家都在不断刷新市场和用户对 AR 技术的认知,抢占市场先机。

此外,多家 AR 企业也获得了大额融资,可以说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主流 AR 企业并无太大差异。而根据洛图科技(RUNTO)预测,2024 年全年 AR 设备在全渠道的销量规模也将仅达 28.1 万台。

虽然 AR 设备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年度出货量未达到百万级别,仍未步入大众消费品行列。在这个小市场中,雷鸟的领先地位并不稳固,谁都有可能实现超车。

总体而言,AI+AR 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层面的瓶颈依旧存在,如高精度地图构建、实时数据处理等。其次,隐私和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涉及个人数据收集和处理时。此外,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应用场景也是制约 AR 设备普及的重要因素。

对于雷鸟来说,AI 与 AR 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关于交互方式和信息呈现的升级与变革。技术的持续创新、市场的竞争压力以及用户接受度的不确定性,都是雷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对于所有 AR 相关企业来说,绝不能被动等待风口来临,如何培养用户社群、打造应用生态,不仅需要一家 AR 企业的参与,只有构建出一个可循环的 AR 生态,通过良性竞争推动生态建设,才能实现 AR 大爆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