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iPhone售价25588元:美国制造的代价有多高?

16次阅读

共计 19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段时间,美国股市在“懂王”推行的关税政策下遭遇重创,科技巨头的股价如过山车般起伏,特别是苹果,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苹果的产业链遍布全球,主要由中国大陆的厂商负责电池、摄像头模组、部分显示屏和连接器的制造,屏幕则主要依赖韩国三星和 LG,部分组装在越南和印度进行。这一次的关税措施,几乎掐住了苹果的供应链的咽喉,导致成本直线上升。为了应对压力,库克赶紧将近 150 万台 iPhone 从印度空运回美国,试图在关税全面收紧前囤货,避免价格飙升。

对于苹果来说,要在美国本土完全生产 iPhone,其售价可能高达 3500 美元(约 25588 元人民币),远高于目前在美国市场的 999 美元起售(iPhone Pro 16)。这无疑让人看到,试图“美国制造”的计划代价何其高昂,最终也只能被现实“打脸”。11 日晚,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将暂时免除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关税,为苹果等企业提供了一线缓冲。

关税压力下的成本裂变

那么,苹果在关税压力下,哪些成本最为“吃紧”?让我们从主要零件说起。iPhone 的核心部分包括屏幕、芯片、摄像头和电池,关税的收紧使得这些成本节节攀升。比如,关税对中国大陆零件高达 145%,对台湾供应商 32%,对印度和越南则在 20% 以上。这一系列“全家桶”的税率,让苹果的供应链几乎全面受挫。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组装环节和部分零部件,成本压力尤为巨大。

以芯片为例,台积电的 A18 芯片,售价 45 美元,成本约 33 美元,利润在 20%-25% 左右。屏幕方面,三星的 OLED 屏幕每块成本在 40 美元,LG 也在 45 美元左右,这些方面的利润都比大陆供应商要高出不少。而大陆的组装环节,比如富士康,每台 iPhone 的人工、设备和厂房费用大约 15 美元,而在 2024 年,其净利润率只有 1.8% 左右,利润空间极为有限。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企业,也因关税上涨成本,利润变得更加微薄甚至亏损。如此一来,产业链中的坚实“肉”变得愈发稀缺,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美国制造的现实难题

然而,美国自身也并没有因此变得“完美”。从原材料到制造环境,问题重重。美国缺乏必要的关键原材料,比如钴和锂的精炼能力都在中国,进口这些材料的运费高昂、供应链漫长。与此同时,建厂和运营成本也是天文数字。以加州为例,土地每平米 50 美元,电费每度 0.15 美元,中国的河南、郑州等地的土地电费低得惊人,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美国远远高于中国。以苹果在中国的组装工人工资为例,月薪约 7000 元人民币(约 970 美元),时薪在 3.63 美元左右。而在加州,最低工资已高达 16.5 美元,制造业平均时薪更在 28 美元左右。以此推算,组装一台 iPhone 的人工成本在美国比中国高出四倍甚至更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经济结构的差异:美国熟练工稀缺,行业自动化程度有限,工人供需关系导致工资居高不下。

此外,美国在供应链布局上也不如中国完整。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子产业工人队伍和配套产业链,材料和零件快速送达,成本低廉。而美国依赖进口,运输、关税和时间成本都将大幅提高。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美国制造成本的巨大压力,使得苹果不得不面对高昂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

苹果利润的“核心密码”

苹果曾凭借“供应链控制 + 品牌生态”的策略,维持了 25% 至 30% 的净利润率。在利润的背后,是极低的制造成本(出厂价约占售价的 25%)、全球供应链的高效压榨以及消费者的品牌忠诚。这种“价格—成本”剪刀差,为苹果带来了巨额利润,也让其成为科技界的“神话”。

但如果关税让产品涨价,利润将受到冲击,苹果不得不考虑调整价格策略。而一旦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能会下降,销量下滑,利润随之受损。这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可能打破苹果过去十几年维持的高利润神话。尤其是在高研发投入仍在持续的情况下,利润的持续下滑或将严重影响公司未来创新动力和股价表现。

未来展望:技术与供应链的博弈

这场关税战,揭示了苹果产业链的“七寸”——充分的定价权和供应链掌控力。过去,苹果能够通过全球化布局、低成本的中国供应链确保高利润,但如果生产回流美国,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美国试图用关税阻挠中国制造,结果或许只是让苹果的利润“缩水”,甚至威胁到其生态系统的持续繁荣。

中国品牌如华为、小米在技术上的突破,为消费者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这也提醒苹果,价值的本质不在于背负苹果 LOGO,而在于背后凝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实力。未来,产业链的重塑或许会成为科技竞争的关键点,而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也会随着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变化而发生深刻转变。

总之,这场“高关税”风暴,不仅考验着苹果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也让全球科技产业的未来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面对新的局面,创新与自主研发或许才是留得住未来的真正底牌。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