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0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直播领域,一种新兴的“电影主播”形式悄然兴起。只需坐在镜头前陪用户看电影、聊天,就能实现圈粉、带货,月入上万,听起来十分诱人。
电影加持下的“温水煮青蛙”?
在主流招聘平台搜索“电影主播”等关键词,能轻松找到相关岗位。其要求求职者开朗、健谈即可。工作内容简单,每天坐镜头前 8 小时,陪网友看轮播电影、解答疑问、推介指定商品,即便没经验也有培训。待遇诱人,无责任底薪 4000 元起,收益包括打赏分成、商品销售分成与平台任务奖励,企业保证主播月入 1 万以上,认真直播收入上不封顶。
一家广州企业招聘者透露,类似观影直播间正快速兴起,需求大,不少对电商直播失望的企业开始尝试在此带货。近年来电商直播行业乱象频生,但用户看直播下单需求增大。网经社报告预测 2022 年国内直播电商交易规模可达 34879 亿元,同比增长近 48%。
电商直播面临引流难、带货难问题,而观影直播间有电影加持。招聘人员称,电商主播推销商品内容同质化严重,网友观看时长拼不过观影直播间。网友点开观影直播,若电影好看,往往能待一个多小时,健谈主播更是锦上添花,直播间能长时间留住网友。
在一个多钟头里,看电影的网友很难忽略画面带货广告、商品宣传,主播只需解答疑问。目前旗下观影直播间单场商品平均点击率约 13%,平均成交额约 4000 元,超过不少“腰部”电商主播,且投入低,利润主播和公司二八开。但令人不解的是,大量播放的电影难道不涉及侵权问题吗?
观影直播并非个人“生意”
部分直播间轮播电影画面标着“版权合规”“已获授权”字样。电影主播“佳琳”表示,平台上观影主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人主播,更多的是签约 MCN 或机构“批量”孵化的账号,“收徒”卖“工具”的多是个人电影主播。
佳琳坦言,开播前她花近 200 元买了观影直播资料,资料教导如何规避侵权风险。一般播放老电影较安全,电影版权保护期通常 50 年,实际直播中个人观影主播不碰“爱优腾”等巨头出品电影,侵权风险较低,所以她的账号除放映早期香港电影,还有国外冷门影片。
佳琳称自己没签约机构,主要领平台推广任务,平台上带货的观影主播基本都签约 MCN,其轮播片源更新、更吸引观众。那么,隶属于机构的观影主播放映新热门电影难道不存在侵权问题吗?其实并非如此。
行业人士透露,此前电影解说等短视频曾因侵权闹得沸沸扬扬,之后部分平台为支持创作者购入部分电影版权。若观影直播账号得到平台授权,放映电影在平台版权清单内则合法合规,但获得平台授权很难。要获得授权,主播需签约 MCN 机构,账号粉丝量百万以上,且最终能否获得授权由平台审核,门槛相当高。这就解释了为何大量放映新热门电影的观影直播账号隶属于机构,个人电影主播只能在侵权边缘徘徊,或放映老港片,否则一不小心侵权,赚得远不及赔得多。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版权意识提高,个人电影主播及其“学徒”的风险令人担忧。但看似没“技术含量”的观影直播模式,MCN 机构到底图啥?
铁打的账号,流水的主播
从去年开始,部分直播行业顶流、头部网红陆续“消失”,留下巨大流量有待瓜分。当“二线”主播、“腰部”网红纷纷发力时,部分 MCN 机构有了新规划。
杭州某 MCN 运营负责人马欣表示,现在从零到一孵化网红投入大、“保质期”短,网红还可能瞬间翻车,前期成本收不回,公司亏怕了,许多机构都在“网红 IP”化。
因为与网红账号强绑定的真人 IP 不可控,失言翻车、“保鲜期”有限、走红后膨胀难以管理,所以 MCN 在孵化网红新星前需深思熟虑。为强化管理,避免网红翻车给签约 MCN 造成损失,有 MCN 试水虚拟主播及虚拟网红,但目前虚拟人物运营成本高,带货效果不佳。
因此,不少 MCN 开始以运营 IP 账号取代培养网红新人,直播观影账号就是部分 MCN 试水账号运营的方式之一,对主播依赖度不高。马欣说,观影账号靠电影内容引流,主播只是“服务员”,换谁都行,可称得上“铁打的账号,流水的主播”,直播账号由 MCN 孵化,粉丝、流量掌握在机构手里。
而且,相比于真人 IP 强绑定的直播账号,这类观影账号不会因主播“过气”导致流量下滑,只要得到平台合规影视授权,及时放映新热门影视剧,就能保证流量、粉丝量不减。解决网红翻车、“保质期”短的问题后,MCN 只需将精力投入商品销售、广告宣传等商务合作。没有人的因素,类似观影账号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复制、矩阵化运营。
马欣认为,孵化观影账号是 MCN 机构较为“躺赚”的运营模式,虽然变现能力不如头部网红直播,但账号多,运营模式稳定,风险小,除带货还能打广告,是赚钱新路子。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前三大娱乐方式中看电影排名第一,占比高达 38.3%。受疫情影响,不少消费者观影娱乐需求转移到线上,使得直播观影账号快速引流、带货变现成为可能。但不管是新兴的观影账号,还是 MCN 们“摸着石头过河”的虚拟主播,背后都是机构极力“去网红 IP 化”的体现,一旦机构掌握新“流量密码”,谁做直播、是不是真人做直播又有何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