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新能源汽车充电难:从里程焦虑到充电焦虑
“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这样的话形象地反映出当前新能源汽车用户所面临的充电困境。随着电动汽车不断普及,充电焦虑已逐渐成为比里程焦虑更让人头疼的问题。
要解决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烦恼,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续航里程,从根本上减少充电频率;二是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桩的覆盖率和使用效率。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呈现出不均衡、充电桩低利用率的现象,这成为充电焦虑的主要障碍。
运营商盈利难,道阻且长
不仅车主难,充电桩运营商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市场分散、参与者众多,且产品同质化严重,再加上运营管理缺乏精细化,导致多数运营商难以实现盈利。这种供给虽多但优质服务不足的状态,让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充电市场整体呈现“供给过剩,但优质供给不足”的矛盾,尤其在分散的市场环境下,各方均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
行业机遇涌现,充电服务商积极突破
正逢行业转型之际,充电运营服务商纷纷抓住机遇,致力于成为连接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作为国内领先且增长快速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部分企业通过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助力充电桩制造商、运营商、整车厂及车队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增长。7 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暴增 117.3%,1- 7 月累计销售同比增长达 121.5%。充电桩行业也紧跟步伐,公共充电桩数量和充电量均保持强劲增长。
预计到 2030 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8000 万辆,公共和私人充电桩的需求将激增,市场规模或迎来至少 10 倍的增长空间。
财务表现与行业发展趋势
受益于行业扩张,领先充电服务商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均实现大幅提升。近期财报显示,公司半年营收和净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90% 和 451%。运营效率提升明显,亏损幅度保持稳定,显示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成熟。
覆盖范围广泛,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超过 350 个主要城市,连结充电站和充电枪数量均实现稳步增长,活跃充电枪数量同比增长 75%。同期充电量增长速度超过整个市场两倍,体现出强劲竞争力。
数字化打造更优充电体验
当前,充电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期,行业进入快速爆发阶段。虽然充电桩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数量激增带来的需求,车桩比例不足且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充电桩集中在华南、华北、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然而西北、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充电资源稀缺,车主充电难问题突出。此外,不同运营商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阻碍用户快速找到可用充电桩,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这也导致排队等待时间长、燃油车占位、充电故障率高等共性问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设备利用率。
与加油站不同,充电桩的分布和使用状态难以直观观察,数字化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用以实现充电桩与车辆、运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充电站的可用性和运营管理水平。
行业级解决方案,打通充电“最后一公里”
在推动充电运营向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领先企业扮演着类似“物业公司”的角色。就像物业管理小区公共设施、环境和秩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一样,这些服务商致力于为充电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维修服务,提升车主的充电体验和充电场站的商业价值。
企业从线上和线下两大维度为运营商提供支持:线上包括充电桩互联互通和运营流量,连接多种平台,帮助用户高效找到充电桩;线下涉及充电桩采购、电力采购及充电站日常运营维护等。
此外,还针对车主需求,提供休息、餐饮、按摩、共享充电宝等非电服务,提升充电时的综合体验。
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集约电力采购提升盈利能力,提供 EPC 总包和代运营、代运维等全套服务,帮助充电桩运营商快速扩展并优化运营效率。
未来展望
结合产业资源优势和数字化管理,充电服务企业正致力于消除行业“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解决信息孤岛和运营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综合解决方案和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充电体验,保障充电桩的高效利用和长期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继续高速增长,充电桩市场潜力巨大。数字化和精细化运营被认为是推动行业从粗放扩张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行业成熟之后将呈现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充电环境,真正解决车主的“最后一公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