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92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郭广昌领导的复星国际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起初是网络传言北京国资委要求下属单位评估与复星合作的风险,随后郭广昌通过微博澄清自己在上海,但复星的困境并未因此缓解。
实际上,这场危机可以追溯到 2017 年原银监会针对万达、海航、复星等企业的风险审查。当时这些企业因海外扩张迅速而受到关注,而如今海航破产重组、万达艰难转型,唯有复星看似平稳过渡。
然而,表面平静之下暗藏隐患。自 2022 年开始,复星大规模出售旗下资产,包括复星医药、青岛啤酒等核心资产,显示出其试图通过收缩战线应对挑战的决心。
负债迷局
复星国际的负债总额接近 6500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 76.64%,这让外界对其财务状况产生担忧。特别是其短期借款高达 1236 亿元,而账上现金仅略高于此数,流动性风险显著。
尽管如此,复星仍有一定腾挪空间,如通过变卖资产回笼资金,并且其长期持有的优质资产依然具备较高价值。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杠杆扩张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投资路径争议
尽管被称为“中国巴菲特”,复星的投资风格却与巴菲特截然不同。巴菲特依靠保险浮存金构建庞大投资帝国,而复星更多依赖资产管理业务获利。这使得复星在资本市场上表现逊色,股价长期低迷。
此外,复星近年来的海外并购动作频繁,但效果参差不齐。例如,收购希腊珠宝商 Folli Follie 遭遇假货风波,收购英国旅游公司 Thomas Cook 最终失败。这些案例表明,复星在国际化道路上仍需磨练。
资产质量存疑
复星旗下资产涵盖医疗、消费、文旅等多个领域,看似丰富多样,但实际上各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复星医药虽然是其核心资产之一,但近年来盈利增长乏力,拖累了整体表现。
与此同时,复星国际的盈利能力逐年下滑,净资产收益率(ROE)已从五年前的 13% 降至 7.7%,资本回报率更是降至不到 3%。这种低效率的扩张方式显然不可持续。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面对内外部压力,复星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主业;另一方面,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复星并非没有机会。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具有一定前瞻性,若能抓住行业机遇,或许还能扭转局势。
总的来说,复星国际正处于关键时刻。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