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1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你可能难以置信,如今机器人不仅出现在实验室,还活跃在直播间里。近日,宇树 G1 机器人携手罗永浩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完成了一次特别的带货任务——它主推的商品正是自家新品宇树 Go2 机器狗,售价从 9997 元起。
这场直播中,宇树 G1 机器人负责讲解产品功能,而 Go2 机器狗则通过握手、拜年、跳跃等动态演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短短五分钟内便实现了 128 万元的销售额。此前,这款机器人还曾亮相李佳琦直播间,表演后空翻、倒立、跳舞等才艺,并喊出促销口号‘321 上链接’。可以说,这是机器人首次涉足直播电商领域,旨在开拓更广阔的 B 端市场。
然而,这样的尝试真的能解决机器人行业长期存在的商业化难题吗?又是谁在购买这些高端机器人呢?
电商平台上的机器人销售热潮
事实上,宇树早在今年初便开始布局电商渠道,试图向 C 端市场迈进。2 月份,G1 和 H1 两款人形机器人同步登陆京东平台,前者标价 9.9 万元,后者则高达 65 万元,均承诺 45 至 60 天内发货。与此同时,宇树入驻速卖通开设官方旗舰店,推出海外版本的 G1 机器人,起售价约 1.6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1.6 万元)。此外,连续登台李佳琦与罗永浩的直播间,也是宇树加速推进品牌曝光和市场渗透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宇树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主要客户依旧集中在 B 端。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2024 年宇树机器狗的年度销量达到 2.37 万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69.75%。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同样表现不俗,当年实现交付量超 1500 台,刷新全球记录。不过,与无人机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单台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往往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比如标准版定价 99000 元,旗舰版更是达到 349000 元。
谁在购买宇树机器人?
宇树的订单来源几乎全部来自 B 端市场。据透露,众多高校是其重要客户群体,其中包括近 30 所知名学府,它们纷纷采购宇树的产品用于教学与科研活动。除此之外,各类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人工智能公司也是其潜在买家。例如,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部署了 50 台 G1 机器人,用于提供客房服务及多语言导览;迪拜国际机场则利用这些机器人以阿拉伯语为旅客指路。
相比之下,机器狗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有媒体报道称,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已打入全球 52 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水电站、炼油厂及考古现场等特殊环境。据统计,2024 年第一季度,宇树四足机器人订单量同比暴增 220%。同时,教育版机器狗也成功进入欧美 2000 多所高校实验室,占据了 68% 的市场份额。
商业化的瓶颈与资本的冷热交替
尽管如此,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去年春晚期间,宇树机器人意外走红,使得背后代表的具身智能赛道迅速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数据显示,2023 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共发生 30 起融资事件,而 2024 年这一数字跃升至 83 起,仅今年一季度便达到了 48 起,其中不乏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的身影,还有腾讯、蚂蚁集团、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
然而,就在不久前,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公开对具身智能赛道表示质疑。他指出,金沙江创投曾投资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但近期已陆续退出。朱啸虎直言:“我们最害怕的是当市场共识过于集中时,却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这种情况从未给我们带来过收益。”此番言论引发了众擎机器人 CEO 赵同阳的强烈反驳,认为朱啸虎的观点过于短视。
那么,朱啸虎为何会对具身智能持悲观态度呢?据其内部研究显示,在调查的 23 个具身智能项目中,仅有 14% 能够证实其技术可以带来实际的成本削减或收入提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企业的平均月度运营支出高达 270 万美元,而年化收入增长率仅为 19%,远低于共享单车泡沫时期的资本效率。换句话说,朱啸虎认为当前的具身智能行业尚未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径,却因过度乐观的估值预期而陷入泡沫化危机。
朱啸虎强调,具身智能企业若想实现商业化,必须优先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降低产品成本,二是扩大应用领域。只有当机器人变得足够便宜,且能够满足更多日常生活需求时,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机器人走向 C 端的漫长旅程
回顾历史,无论是 PC 电脑、智能手机,还是无人机和新能源汽车,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从专业领域逐步走向大众市场的过程。对于机器人行业而言,这也是一条必经之路。然而,现阶段的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吸引用户兴趣和培育消费习惯的初始阶段。
阻碍机器人普及的两大核心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应用场景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昂的售价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即便是宇树这样的领先企业,也仅仅能够吸引 B 端客户,而未能触及更广泛的 C 端市场。
从长远来看,机器人要想成为像智能手机或无人机那样的消费电子产品,还需依赖 AI 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以赋予机器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愿意为机器人买单。
可以预见的是,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或许需要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