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折叠屏未来

1次阅读

共计 26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一位果粉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我的 iPhone 12 还能再战两年!”。想想在两年前他为了抢首发而被我批评“不理智”,如今看来似乎换手机的热情真的降温了。

“不爱换手机”这个词今年在中文互联网里频频出现。根据行业分析公司 Counterpoint 的数据,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经超过 31 个月。另一个市场研究机构 StrategyAnalytics 也指出,中国用户的换机周期平均为 28 个月。这意味着很多人的换机时间早已拉长至两年半甚至三年,消费者的心态从每年“必换”变为了“只换能用的”。

这对整个手机行业来说,用不太好的信号来形容也算是轻描淡写。回想 15 年前,当史蒂夫·乔布斯在推出第一代 iPhone 时声称“苹果将彻底改变手机”时,手机行业迎来了空前繁荣。即使经历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仍持续增长。但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的市场潮退已明显,所有手机厂商都需要重新审视产品定位,思考未来的方向。

在今年 5 月,诺基亚 CEO 佩卡·伦德马克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大胆预测,智能手机可能在未来 8 年内被淘汰。虽然这一说法略显激进,但当前的智能手机行业确实在经历类似于功能机时代的变革。

过去,手机制造商主要依靠吸引新用户、推出新技术和探索新领域来实现市场增长。但根据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已达到 38 亿,渗透率达到了 77.87%,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数字则更高,达到 97.4%。也就是说,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红海”阶段,用户的成长几乎已达顶部,新的手机出货量很大程度上依赖旧机换新。

随着用户换机周期的延长,手机出货量下滑似乎成了必然。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 2017 年达到高峰后,这一数据便开始不断减少。根据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累计为 1.36 亿部,同比下降 21.7%。据 IDC 预测,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减少约 6.5%,降至 12.7 亿台。

从具体的销量来看,除了荣耀这个不太具备参考价值的品牌外,OPPO 的出货量同比下降 39.1%,vivo 下降 33.2%,小米下降 23.9%,即使是苹果的销量也下降了 2.9%,其二季度的财报更是首次出现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vivo 的高管曾提到,安卓系统在高端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科技创新力度不足。实际上,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技术迭代都显得有些乏力。自从小米在 2016 年将全面屏概念引入市场以来,手机的外观设计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标准进行的,形成了安卓打孔和苹果刘海的格局。然而苹果在最近发布会上的“灵动岛”被不少专家认为只是无奈的创新变通。

此外,市场上还有另外两个困局。第一,手机的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各品牌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除了苹果外,安卓厂商主要在性能提升、影像效果、游戏优化和快充上做文章。例如,vivo 的 X80 系列聚焦于自研影像芯片和蔡司镜头,而 OPPO 的 Reno 8 系列也强调自家的影像处理能力。这样的创新其实并不容易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明显差别。

第二,包括芯片和屏幕在内的重要硬件迭代都逐渐放缓。以 Soc 芯片为例,无论是苹果的 A 系列还是高通的骁龙系列,技术进步的速度显得十分缓慢。比如,苹果的 A16 芯片的单核成绩提升仅 9%,而多核性能反而下降。反观高通的骁龙芯片,在苹果的移动发布会上被直接指出性能甚至不及几年前的 A13。

面对瓶颈,手机制造商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向,折叠屏是否会是未来的关键?国产品牌对折叠屏市场充满期待,毕竟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现在正逐步成熟。从铰链设计的进步到玻璃材料的薄型化,厂商们都在加速技术的突破。例如,OPPO 的 Find N 使用了精密铰链,提升了耐用性,而小米 MIX Fold 2 在转轴设计上也实现了大幅度改进。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折叠屏产品推动了消费者对这一形式的认识,成本从曾经的“万元及以上”也下探到接近 8000 元,接近顶级旗舰的价格。vivo 的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折叠屏可能在未来 2 到 3 年内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新增长点。

根据统计,2022 年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销量达到 130 万部,超过了 2021 年全年 116 万部的销量,二季度环比增幅高达 132.4%。不少人开始思考,折叠屏是否能取代目前直屏手机,成为新的主流?回顾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历史,初代 iPhone 的多点触控技术将行业彻底颠覆。然而,从折叠屏的表现来看,虽然它提供了更大的屏幕体验,但交互方式依然与直屏手机相似,客户体验上并没有显著改变,常常处于使用不便的困境。

例如,市场上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小米 MIX Fold 2 虽然轻薄,但与普通直屏手机相比,体积和重量使得随身携带变得笨重。更不用说,在主流应用适配上仍存在不小的短板,加之折叠屏手机的比例小,针对其进行的适配开发性价比不高,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同时,由于折叠屏的特殊性,影像处理的表现也远不及直屏设备。

因此,折叠屏目前更像是一种过渡形态,而非全面取代直屏手机的主流产品。关于智能手机未来的讨论中,科技巨头们如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都提到一个新设备会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很多手机厂商将希望寄托在 AR 技术上。如今的 AR 和 VR 设备仍显笨重,但市场在持续发展,全面支持 AR 的轻便设备被寄予厚望。

同时,随着光波导、眼球追踪等技术突破,AR 眼镜的量产开始具备可能。而 5G 的普及更是为 AR 应用提供了低延迟和高精度环境的保障,未来可能带来全新的应用场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手机制造商们通过服务和应用向 AR 领域的转型将成为可能,形成一个互动体验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一点在苹果的发布会上有所体现,他们不仅强调了可穿戴设备 Apple Watch 的各种新功能,而且开始构建元宇宙生态,已有 14000 款 AR 应用上线。同样,许多国产品牌也在 AR 眼镜上加紧布局,比如小米推出了米家眼镜相机,而 OPPO 也发布了首款 AR 眼镜,设计轻巧。

尽管华为在这方面尚未有实质产品,但已申请了多项 AR 相关专利。根据 IDC 的预测,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VR 产品的出货量将达到 2860 万台,市场将达到近两万亿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 AR 设备多还是面向商业端,消费市场中的产品相对较少。不过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和市场的培养,未来或许会有更广泛的普及。不久前的苹果发布会中,AR 产品的缺席也反映了产品势能的挑战。

不过,就像当年 iPhone 发布时的情景,尽管 AR 眼镜昂贵,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潜力和想象空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