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为何争抢芯片代工厂?背后蕴藏哪些机会?

6次阅读

共计 29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起,因缺芯,芯片价格飙升,芯片代工厂赚得盆满钵溢。以台积电为例,2021 年营收 568.2 亿美元,同比增 24.9%,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芯片代工“老大哥”中芯国际 2021 年营收 54.43 亿美元,同比增幅达 39.3%,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芯片代工企业。不仅巨头受益,近两年资本也纷纷争夺芯片代工厂。

睿兽分析显示,6 月 30 日,粤芯半导体完成 45 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多达 12 家机构,包括产业资本、政府基金及风险投资基金。半月前,中国大陆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科创板 IPO 注册申请获批,同样获多家机构投资。

芯片代工是重资产生意,属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极高。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表示,投资一条 5nm 芯片生产线需 100 亿美元,大部分钱花在设备采购上,从项目建设到落地达产再到实现规划产能通常超两年。

在投资人看来,芯片制造并非典型适合 VC 投资的赛道。那么,为何如今众多投资机构争夺芯片代工厂?其底层逻辑是什么?

资本争抢芯片代工厂的底层逻辑

“资本争抢芯片代工厂的底层逻辑,首先是寻求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之后的内循环”,联想创投集团高级合伙人宋春雨称。

他认为,芯片制造不算典型由 VC 投资的赛道,很多 CVC 参与进来甚至占主导。这是因为 CVC 要投自身产业链逻辑,保证产业链上下游自主可控。

例如,此前 CVC 常打通上游芯片设计领域,从早期芯片产品定义阶段就介入选所需功能特性,满足自身应用场景需求,实现业务协同。如今,CVC 投资正从芯片设计扩展至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

其次,新应用场景带来更旺盛需求。

宋春雨预计,未来五年,计算芯片占智能汽车整车项目成本比例将不断攀升,可能达甚至超动力电池占比。同时,元宇宙、AIoT 等领域对芯片需求量呈爆发之势。

过去两年,车规 MCU 芯片短缺致不少车企汽车销量下滑甚至停产。产能供应问题是制约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核心要素。处于产业链中游的芯片代工企业扩产,才能保障上游芯片设计公司产能供应。

第三,从国产替代角度看,国内芯片代工企业多为低端制程,与台积电、三星 14nm 以下高端制程工艺差距显著。

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对晶体管工艺、光刻机及从沉积到封装等各环节要求极高,需大量资本和持续研发投入,才可能突破先进制程瓶颈。

因此,国内芯片代工企业需汇集政策、资本、人才和产业链各方资源。

产能过剩 or 供不应求?

今年 8 月,“多款芯片价格雪崩”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据媒体报道,意法半导体一款芯片最高位涨至 3500 元,如今下滑至 600 元左右;另一款芯片从约 200 元降至 20 元。

Gartner 分析师 Alan Priestley 估计,全球芯片短缺情况可能于 2023 年翻转,随后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主要因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半导体公司大规模扩厂。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因需求持续增长,芯片未来十年都会供不应求,所以资本才抢夺代工厂。

业内专家分析,今年芯片价格大幅变动有其特殊性,叠加全球经济大环境、疫情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智能手机、PC 等消费终端出货量大幅下滑。

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2022 年 1 - 7 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 1.56 亿部,同比下降 23%。其中,7 月创下 2015 年以来最差单月销量。

销量下滑带来连锁反应,各公司进行库存管理,即“削减订单”。一位半导体供应链分析师透露,本土一巨头厂商把旗下子品牌系列砍单三分之一。

“全方位砍单,不仅是芯片,让供应链企业措手不及。”手机厂商减少订单,导致联发科和高通两家芯片巨头修订业绩。

芯片需求量下降是近期部分芯片价格跳水的重要原因。

宋春雨认为,近一两年缺芯潮使芯片代工厂加大产能,却没料到今年消费电子行业下滑,两重因素导致近期部分芯片价格跳水。

但他认为,从长期看,整个消费电子产业会呈动态螺旋式上升。特别是新应用场景对芯片需求急迫,智能汽车芯片需求可能数倍于智能手机。因此,未来芯片供应仍可能供不应求。

目前芯片设计公司和代工厂几乎都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中芯国际近日公告拟投资 75 亿美元在天津新建 12 英寸晶圆产线,持续扩张成熟产能。据中信建投统计,目前中芯国际新增 12 英寸晶圆厂已达 4 座,相关投资合计达 263.5 亿美元,规划产能合计达 34 万片 / 月。

此外,华虹、台积电等企业也在扩大成熟产能。

宋春雨谈到,中国本身具备自主可控能力,如 28nm-40nm 的特种工艺能满足模拟芯片、射频前端滤波器、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工艺制程,用于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

“但各地建这么多芯片代工厂,应有一定集中度,并有各自定位和区隔,避免资源浪费。”他指出。

浮现两大创业机会

8 月 9 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提出总计 2800 亿美元一揽子计划,其中 527 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扶持资金。

半导体领域专家分析,中美在芯片产业链长期对抗下,“芯片法案”影响不只是代工厂。断供 EDA 软件、高端 GPU 芯片对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影响全面且深远。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制造国,虽高端大算力芯片和先进制程芯片方面代工厂任务艰巨,但背靠最大消费电子市场,有大量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创业机会。

例如,摩尔线程、寒武纪、沐曦等国产 GPU 公司,芯驰科技、黑芝麻等车规芯片公司,以及此芯科技所在的高性能桌面处理器赛道。宋春雨认为,大算力芯片是半导体领域未来最大创业机会。

联想集团提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架构正从“云 - 管 - 端”传统架构向“端 - 边 - 云 - 网 - 智”新 IT 架构升级,蕴含巨大大算力芯片需求。如新型头显设备、自动驾驶需消耗巨大算力资源。

罗兰贝格合伙人袁文博此前认为,算力功耗仍是高级别智能驾驶重大挑战。“从算力看,当前突出半导体公司如英伟达、英特尔和高通,包括国内一些芯片公司,已发布支撑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算力产品。但算力功耗仍是重大挑战,已发布的 L4 级自动驾驶芯片需消耗约 1 千瓦电力。”

此外,在桌面处理器赛道,2020 年苹果 M1 芯片出世打破 X86 架构地位。英特尔挖走苹果 M1 芯片功臣——苹果 Mac 系统架构总监杰夫·威尔科克斯,他主导苹果放弃 x86 架构。

宋春雨认为,未来个人电脑不一定用英特尔处理器 +Windows 操作系统,可能形成 ARM 架构的 SoC+Windows 系统局面。

今年 2 月,微软加入为 Arm 生态开发软件的全球合作组织 Linaro,通过和 Arm、高通构建联合团队加强支持 WoA 原生应用开发生态。值得注意的是,初创企业此芯科技也跻身其中。

2021 年至今,十几家 CPU 初创企业涌现,吸引联想创投、高瓴资本等机构参与,融资进展迅速。例如,此芯科技自今年 2 月以来已完成累计 1 亿美元融资。

宋春雨判断,未来五年全行业对算力仍有十倍以上需求,这是国内芯片产业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近几年半导体产业融资热潮,他指出,若不是优秀团队,创业不可持续。投资机构要选有核心技术且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像寒武纪、芯驰科技、此芯科技、万有引力等公司创始人都是行业深耕十年以上的“老兵”。

“只有这样的创业团队才能持续发展,既能避免短期市场过热,也可能避免未来过冷。”宋春雨说,创业者要尊重半导体行业客观规律。在这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中,创始人须有坚定决心和意志品质才能最终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