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8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4 年 6 月,一场由亚马逊主导的硬件发布会成为焦点,创始人贝索斯亲自亮相,发布了 Fire Phone,这只是一款试图打入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五个月后,亚马逊又推出了 Echo 智能音箱和搭载 Alexa 语音助手的硬件,没有盛大的发布会,没有高调站台,只通过邀请制的方式低调进入市场。
八年过去,Fire Phone 早已沦为电子废品,但 Alexa 却让智能语音助手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潮流。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小米、OPPO、vivo,以及众多汽车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智能语音助手。大公司们相信,语音交互将成为未来人们与设备交流的主要方式,这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
智能音箱崛起,语音助手变身家庭中枢
Alexa 的成功,除了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更在于亚马逊巧妙地将其嵌入到智能音箱这一独立产品中,从而打破了只作为手机功能的局限。智能音箱不仅适应家庭场景,更逐渐转变成家庭控制中心,扮演“家庭管家”的角色。同时,伴随着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语音助手逐渐成为家庭互动的重要入口。这些巨头纷纷赶来,想抢占这一蓝海市场,期待成为用户的日常生活助手和沟通桥梁。
亏损不断,行业困局难破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这项技术的商业化一直充满挑战。Alexa 刚推出时,爆发式的销量超出预期,第一代 Echo 就卖出逾五百万台,组建了庞大的团队。到了 2018 年,亚马逊的 Alexa 团队已超万人,投入不断加大。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就在近日,亚马逊被曝将在裁员 1 万名员工,主要涉及 Alexa 团队及其他零售部门,原因直指亏损难以支撑。
根据最新内部数据,今年第一个季度,亚马逊的全球数字业务,包括 Alexa 和 Prime Video 的亏损已超过 30 亿美元,预计年亏损将达 100 亿美元。这一数值远超其其他业务的亏损总和,显示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早在 2019 年,亚马逊就召开危机会议,试图扭转 AWS 成绩,但收效甚微。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国内,阿里和百度的智能语音业务同样面临巨额亏损。2021 年,阿里的天猫精灵等创新业务亏损近百亿,2022 年第三季度收入持续下滑。百度的“小度”自 2018 年起就投入大量补贴,虽然短期内销量激增,但庞大的补贴成本也带来了沉重的财务压力,最终不得不将其拆分出来,寻求外部融资。
探索出路:从技术到场景的持续深挖
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语音助手中,谷歌助手、Siri 和 Alexa 基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位置,但都面临盈利困难。很多用户的交互仅局限于天气、闹钟、音乐等琐碎任务,不能真正实现智能推理或深层服务,导致“人工智障”成为调侃的对象。这也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技术尚未成熟,用户需求还未完全被满足。
为改善这一局面,大公司们正努力简化唤醒词,提高使用便利性。例如,谷歌支持“Look and Talk”,只需要直视设备自唤醒;苹果也将“Hey Siri”精简为“Siri+ 命令”。与此同时,产品形态也在不断丰富,除智能屏外,小度推出了无线耳机、平板、学习机、健身镜等多样化硬件,试图通过多场景使用来扩大市场。
在硬件生态布局方面,亚马逊不断拓展,推出智能门铃、扫地机器人、智能烤箱和家用机器人,不仅追求技术体验,也试图通过硬件布局制造更多用户黏性。随着硬件的不断丰富和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这些产品被寄予厚望,希望能突破亏损困局,打造真正的“家庭中心”。
烧钱的持续与行业的未来
从亚马逊 1997 年的“烧钱原则”到阿里、百度的大规模补贴,巨头们似乎都认定,市场份额的争夺需要大量投入。最初,亚马逊考虑利用硬件补贴快速获取用户,经由数据收集优化算法,再借广告和购物推荐盈利。阿里和百度也是如此,持续投入内容、硬件和生态构建,试图实现长远布局。
然而,不同于早期互联网的高速增长,这些投入的成果尚未显现。天猫精灵和小度的产品尽管覆盖多个场景,但盈利仍遥遥无期。多年来,亏损成为常态,硬件部门成为亏损“重灾区”。
即便是得以免于巨大亏损的谷歌、苹果,也只是将语音助手视作增强用户粘性的工具,而非短期利润源。在经济增长放缓甚至经济衰退的当前背景下,行业对未来的信心变得愈发谨慎。许多公司开始收缩探索,将不确定的项目暂时搁置或缩减投资,语音助手的“试验田”逐渐变得狭窄,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也在被压缩。
未来,语音助手是否还能突破亏损迷局,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或许,仅靠科技的不断突破还不足以扭转乾坤,产业的整体生态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至今为止,市场还在试错中前行,谁能最终赢得用户的心,或许还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