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 绘画逐渐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围棋领域的突破到绘画技能的掌握,AI 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还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
最近,“呼叫 AI 帮我画”活动风靡网络,参与者只需输入文字描述,就能快速获得一张符合需求的画作。然而,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争议,比如“AI 绘画是否会取代传统画师?”“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成为讨论焦点。
AI 绘画的技术基础
实际上,AI 绘画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类似的技术就已经崭露头角。例如,通过 Paintschainer 工具,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为手绘线稿上色,效果媲美普通人工操作。而英伟达推出的 GauGAN 则更进一步,只需简单勾勒轮廓,即可生成逼真的图像。这款工具凭借超过 1000 万张图片的数据集训练,不仅能还原真实场景,还能创造超现实的艺术画面。
今年,谷歌开源的 Disco Diffusion 再次掀起波澜。这款工具对提示词的要求极为宽松,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翻译词汇,也能生成富有创意的作品。与此同时,国内的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绘图平台——文心一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艺术创作还是抄袭?
尽管 AI 绘画带来了便利,但其背后的版权问题不容忽视。作为 AI 绘画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张鹏指出,当前国内外多家科技公司均在此领域有所布局。然而,如何确保 AI 学习内容的合法性和原创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波兰艺术家格雷格·鲁特科夫斯基为例,他因 AI 频繁模仿自己的风格而感到困扰。与人类耗费数小时甚至数天完成的作品相比,AI 仅需几秒便能生成类似成果,这让不少传统画师深感不安。同样,在日本市场,当“mimic”软件问世后,也遭遇了漫画家们的强烈抵制。
侵权风险与责任归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宗辉认为,AI 绘画可能涉及两种侵权情形:一是训练数据集中存在未经授权的内容;二是实际创作过程中直接借鉴了他人作品。针对前者,可以通过检查数据来源来规避风险;而对于后者,则需通过技术手段如像素对比,确认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
从法律角度看,AI 绘画工具的开发者通常从中获益最多,因此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李宗辉强调,遵循收益与风险匹配原则,开发者有义务保障素材使用的合法性,并定期优化算法以减少潜在漏洞。
技术进步与社会责任
不可否认,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全新的挑战。无论是围棋比赛还是艺术创作,AI 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必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平衡好技术应用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