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2 年的冬天,欧洲曾被视为科技先锋,却因能源危机转向传统取暖方式。与此同时,全球硬件领域的领军企业频繁举行发布会,试图延续创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手机行业流传着一种现象:手机厂商逐渐成为‘发布会驱动型’公司,若不举办新品发布会,市场份额可能迅速被竞争对手蚕食。这种模式的背后反映出两种情况:一是公司确实拥有大量创新成果;二是公司缺乏实质性突破,只能通过密集发布会维持存在感。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困境
在即将举行的年度 AI 活动中,埃隆·马斯克计划展示其双足机器人‘擎天柱’。尽管官方参数显示,该机器人具备行走、搬运重物等功能,并采用自动驾驶技术,但这些数据并非关键。真正引人注目的是马斯克一贯的过度承诺。
马斯克认为‘擎天柱’将是特斯拉的新增长点,其价值将远超汽车业务。然而,这一设想面临质疑:一方面,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其抱有期待,另一方面,市场对其实现时间持怀疑态度。
技术停滞与现实挑战
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远不及预期。自 1972 年早稻田大学推出 WABOT- 1 以来,50 年间未见显著突破。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专注于特定任务,而非全面智能化。苹果和国内厂商同样陷入创新瓶颈,新机型的更新换代未能带来革命性变化。
纽约大学 AI 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即便是一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操作,如将衣物放入洗衣机,短期内也无法实现。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难度极高,推出原型已属不易。
科技巨头的困境
苹果的发布会吸引力逐年下降,其创新步伐放缓。库克时代的苹果更多依赖供应链优化和财务表现,而非颠覆性产品。而安卓阵营的厂商则陷入恶性循环:不举办发布会可能导致销量下滑,但频繁发布新品又暴露创新能力不足。
硬件行业的停滞不仅限于消费电子。马斯克的跨州光伏项目和核工业计划同样受制于复杂审批流程。监管障碍和技术瓶颈使得许多创新难以落地。
未来的可能性
尽管当前面临诸多困难,但科技巨头仍在寻找突破口。马斯克的星链项目展示了垂直整合和规模化生产的潜力。同时,新兴技术如量子计算和清洁能源或许能为行业注入活力。
对于硬件厂商而言,未来的成功取决于能否突破现有框架,找到新的增长点。这需要敢于冒险的精神和长期投资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