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多次暗讽雷军,格力与小米激烈竞争背后真相

3次阅读

共计 116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董明珠炮轰雷军:挖人是偷人才

近日,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多次公开场合针对竞争对手发表了不少尖锐言辞,尤其是对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暗讽引发关注。她在访谈中直言挖人属于“偷人才”的行为,认为人才是别人培养出来的资源,轻易挖走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一种伤害。董明珠强调,格力的人才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培养而来,注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坚信真正有潜力的人才能在优质环境中成才。

针对是否像雷军那样扩展业务,董明珠明确表示不会与他竞争,强调格力凭借产品实力成为真正的“网红”,而非依靠概念炒作。不仅如此,她还公开批评有些企业通过炒高股价成为“首富”,却未真正回馈投资者和消费者,这种行为对股东不负责任,更多是资本游戏的表象。

专利纠纷与市场竞争激烈

在过去一两年中,格力与小米在空调和电风扇领域的专利争议不断升温。格力曾控诉米家小米电风扇侵犯其专利并获赔偿,但小米方面则否认相关侵权行为。双方多次交锋,让竞争关系更为紧张。同时,董明珠也多次批评小米空调实际上依赖代工厂制造,质疑其技术实力,引发双方公开较量。

市场份额方面,小米空调凭借快速增长跃居前三名之一,空调产品出货量大增,进一步蚕食了格力的市场份额。而格力在空调领域依然保持核心地位,2024 年上半年营收占比超过 78%。小米还在积极布局智能家电工厂,计划于 2025 年投产,加速自研核心技术,瞄准成为国内第三大空调品牌。

不同商业模式引发的战略分歧

董明珠主张格力应依靠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体制造优势,批评互联网企业的“轻资产 + 代工”模式不可持续。她认为,产品实力才是赢得市场的根本。雷军则强调小米已转型为重资产模式,自建工厂并聚焦生态链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这场争议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扎根与互联网企业的效率变革。

近年来,格力在多元化领域尝试并不顺利,手机和新能源汽车项目成效有限,格力转型压力明显。董明珠还试图通过个人品牌形象强化企业形象,但部分声音认为她的营销风格过于突出个人色彩。相比之下,雷军虽然有个人影响力,但始终保持“小米”品牌为核心,用户接受度更高。

这场竞争背后的产业升级意义

董明珠与雷军的争斗不仅是两个企业间的较量,更是中国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两种理念的碰撞。传统制造强调技术深耕与实体运营,互联网企业则注重用户生态和效率创新。这两个方向共同推动着产业升级,却也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战略摩擦。

董明珠多次的暗讽和批评,既反映了格力面对小米崛起时的焦虑,也揭示了格力转型过程中的困惑与挑战。小米则通过不断扩展产品线和提升研发能力,逐渐从代工走向自主创新,将竞争维度从单纯产品提升到企业价值体系的较量。

总的来看,这场竞争是新时代背景下两种企业文化和发展策略的缩影,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格局变化,双方都将在不同层面持续博弈,并影响中国家电产业的走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