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编程: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浪潮
在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上,1984 年意义非凡。这一年,苹果首次发布麦金托什电脑(MAC),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邓小平提出了「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口号。同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报名孩子多达 8000 人;在纽约,一位受计算机浪潮影响的牙医给孩子买电脑,其中一个儿子 10 岁时收到电脑,展现出编程天赋,后来成为 Facebook 创始人。与他类似,马斯克 9 岁学编程,乔布斯 10 岁学编程,比尔·盖茨 11 岁学编程,这些案例让人们觉得小时候学编程是成功捷径。
对于 00 后、10 后而言,编程是他们探索与自我表达的方式,由兴趣驱动。如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中,李梓墨设计「星辰号」火星车队模型,周捷凯设计「土星登陆」小游戏,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创意。受益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青少年编程在全球成为潮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发现家长希望孩子通过编程进入数字化未来,国内电商平台也有适合低龄儿童的编程书籍。
代码:00 后、10 后与世界对话的工具
美国学者雪莉·阿恩斯坦提出「公民参与阶梯理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诉求强烈。在数字化时代,代码成为 00 后、10 后与真实世界平等对话的工具。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超 2 亿,网络普及率达 95%,内容创作是他们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至少 27% 的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发表过原创内容。
在舆论传播中,年轻人的声音受关注,老人、孩子的声音易被忽视。但在代码世界里,年龄、地域不是问题,灵感、好奇心和创造力才是关键。如 12 岁的郭惟一有自己的网站、公众号和小程序;上海封控期间,有孩子开发「采购小能手 - 一键式接龙转 excel 小程序」;B 站上小学生 UP 主「Vita 君」从 8 岁起上传编程教学视频收获大量粉丝。编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能力,让他们把想象变为现实。
普及编程:现状与挑战
每个人都学习一门编程语言是乔布斯的理想。但早期编程浪潮中,硅谷大佬少年时期的“神童”经历有其背后的条件。比如乔布斯家在硅谷附近,邻居有惠普工程师,他 12 岁就有与惠普 CEO 交流的机会;扎克伯格 10 岁的电脑昂贵,非普通家庭能负担;马斯克的父亲在其计算机启蒙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最早接触代码的孩子也多与家庭背景有关。
随着编程走向主流教育技能,家长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多自我探索可能。尤其在小程序应用兴起后,00 后、10 后开发者比例逐年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预言编写代码对有些孩子会像用铅笔写字一样便利。然而,普及编程面临诸多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缺位影响普及效率,“种子老师”不足,国内外编程赛事模式差异大。但有识之士已展开思考并行动,微信研发工具包,顶级科学家走进课堂,未来编程或许真会像铅笔写字一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