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1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合成生物”(Synthetic Biology)这个词在过去两年逐渐成为投资圈内的热门话题,虽然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但它的崛起却像是一阵旋风。在融资环境收紧、投资放缓的情况下,合成生物似乎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宠,吸引了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包括红杉、高瓴和经纬等知名投资机构。不少融资项目的规格超过亿元,资本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占这个热门赛道。
数据显示,合成生物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在 2020 年大幅增加,同年新增企业达到了 2.8 万家,2021 年更是猛增至 5.8 万家。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反映出市场对合成生物的高度期待和信心。
合成生物,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其实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医疗、农业、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底层技术。麦肯锡的预测显示,在 2030 至 2040 年的这段期间,合成生物学技术每年可能为全球带来高达两万亿至四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随着基因编辑和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合成生物的产业化正在逐步落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成功的商业案例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潮。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成熟的合成生物应用,如 L - 丙氨酸等化工产品、人造肉、护肤品原料等。这显然符合当前全球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尤其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更是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然而,当资本如潮水般涌入时,市场也开始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 2021 年下半年后,Zymergen、Ginkgo 和 Amyris 等美国龙头企业的股价却持续下跌,甚至国内的凯赛生物和华恒生物也表现乏力。尽管合成生物的潜力巨大,但商业化实际上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选品的难度、规模化生产的复杂性及成本控制等。
固定的研发周期往往使得市场难以见到迅速的业绩回报,这一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在思考是否能够与市场的期待保持同步。就资本来说,当合成生物项目数量骤增,投资者对标的的选择也变得更加挑剔,甚至需要时间去回顾和的评估。
根据峰瑞资本合伙人的观察,合成生物项目比两年前至少增加了 10 倍。融资事件的频繁却未必意味着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正在形成。资本的迅速流入能否帮助这些项目成功实现商业化值得关注,而商业逻辑的缺失或许隐含着未来的风险。
合成生物赛道的热度与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以青蒿素为例,早在 2005 年,Amyris 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实现了青蒿素的量产,标志着合成生物的产业化进程。然而,这一领域的技术门槛高,不少科学家也成为创始人,但并不一定懂得商业运营,导致许多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管理和策略选择的问题。
环境问题和商业需求的匹配是合成生物能否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如何把合成生物变成一项有实际盈利能力的业务,是当前最重要的挑战。尽管合成生物因其环保和可持续性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但商业逻辑的建立和市场的验证都还需要时间。
尽管合成生物的未来充满希望,但行业内的泡沫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投资人在追逐这一“风口”的同时,可能会对合成生物的实际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产生误判。因此,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合成生物企业在资本市场能否健康运作,以及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产品,都将决定它们的成败。只有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商业环境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