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3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Airtable 是一家颇为神奇的公司,它有着诸多 Excel 的影子,却被不少人称作颠覆者。回顾电子表格的发展历程,像 Notion、Coda、Seatable、飞书多维表格、谷歌 Tables 等众多玩家,所遵循的产品法则都与 Airtable 相关。Airtable 虽一直强调自身数据库属性,能将表格数据连接成复杂网络并创建关系数据库,可本质上它仍是个云表格,只是把 Excel 搬到了线上,还具备协同合作能力。
Airtable 算是新玩家,也是 Old School,从协作办公 SaaS 产品批量出现,到无 / 低代码工具兴起,它完整经历了企业服务软件从在线化、协作化、通用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曾被视为最有可能颠覆 Excel 的企业。然而,多年发展后,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糟糕:Airtable 并未跳出拆分 Excel 功能的逻辑。
一直以来,鼓吹 Airtable 的人常忽略一个现实:直到 2018 年,Airtable 将产品重点放在低代码解决方案方向,站在 SaaS 与低代码风口的交叉口,其融资和估值才迎来爆发。这也引出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小而美且功能鲜明的产品,单靠“在线化”难以撑起想象力,因其身处过于细分的功能软件赛道,边界更局限,突破天花板的难度远超想象。
颠覆 Excel,可能性存疑?
从产品特性看,Airtable 对比 Excel,类似早期的 Quip 和 Word,它们都介于 To C 和 To B 两种产品模式之间,外观更简约,打开和调取速度略胜一筹,作为高使用频率的轻型 SaaS 应用,解决的多是普遍小问题,最终对标产品往往是对 Office 套件功能的分拆和演化。
像 Quip、Notion、Miro、Figma 等明星公司,成立时间多集中在 2011—2012 年。在此之前,亚马逊和谷歌推进云计算,微软在鲍尔默公布 Windows Azure 后,逐渐转向“All in cloud”战略,开启了产品线的云平台搭建。
总有人抱怨 Office 套件,除了一些小的性能更新,功能创新不多。如 Howie Liu 所说,“Excel 是强大的工具,但它并非专为大多数人正在做的大多数事情设计。”微软后来发布的 Access,用户定位是具备 SQL 编程和脚本技能的专业人员,且与 90 年代初发布时相比,Excel 外观和感觉变化不大,对年轻用户吸引力不足。
后来者抓住这点,对 Office 套件功能进行拆分和演化,重新包装并加上在线协同功能。以 Google Docs 为例,它把微软的 Office 套件从本地软件改造成 Web Apps,但这只是技术改造,并非重新设计。
那么,Excel 有无可能被重新设计?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微软来说易如反掌,在 iworks 三件套和 WPS 之间,很多人仍会选择 Office 365 推出的跨平台共享服务,虽占用内存大,但在智能终端存储能力提升背景下,它解决了用户多终端切换工作的痛点,且用户对微软 Office 熟悉。
某种程度上,后来的市场发展验证了这一点。数字化转型需求使低 / 无代码逐渐普及,以表格为主要形态、聚焦企业或产品最早期阶段的工具,在企业无数字化经验时,就是做数据化,沉淀并连通数据。这也意味着云产品成了标品,在线化改造已不稀奇。
Airtable 的特别之处
前文提到,Airtable 和 Excel 最大的不同在于解决了在线化问题,而在线化也意味着产品有更多可能性。
通常使用 Excel 时,多是对数据进行收集、统计、计算等常规整理,进而分析、复盘、管理和展现,Excel 几乎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众多需求集中在一个产品上,软件使用感会有细节疏漏,即便 Excel 造就了一些数据分析师和财务专家,但只是少数。翻阅过去人们使用 Excel 造成的失误,损失惨重的不止摩根大通和柯达。
回到 Airtable,起初它解决的是个小问题:如何让用户用好电子表格。从功能维度看,Airtable 能实现基本在线管理,可从不同数据源(如 Excel、Google Sheets)导入数据,能聚合图片、链接、文档等资料成为私人定制资料库,还能让非专业人士像搭积木一样按需开发适合自己的工具。
从需求角度分析,很多中小企业客户内部需要小型数据库或数据表格,用于和团队内部及外部合作方编辑、分享数据,这是 Airtable 抓住的另一商机。Airtable 曾在官方博客记录,“人们用 Airtable 保存古语言、跟踪科学设备、管理建筑项目。”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Airtable 不仅是新型电子表格或数据库,更像是项目或数据管理工具。也就是说,云表格不是 Airtable 期望的最终答案,其受众不仅是个人用户或用于弥补中小企业数字化漏洞,在线化也不足以支撑整个企业发展。显然,Airtable 也意识到了这点,从 2015 年开始,为融入更多资金,在产品功能上进行了一系列更新迭代。
比如,API Builder 及其嵌入式数据库功能,让用户能在低技术门槛下自行创建独立应用程序。值得一提的是,推出 API 一个月后,Airtable 就成功获得 760 万美元 A 轮融资。随后发布的表单 Form,虽表单字段概念不新鲜,但用户可将表单直接连接到 Airtable 的关系数据库,并用表单搭建应用程序,定制 CRM 所有内容,扩展了 Airtable 潜在用途。
后来发布的 Airtable Integrations,由集成自动化工具 Zapier 的 API 构建,允许用户将 Airtable 数据库连接到其他应用,如从 Google 应用程序、GitHub 到 Slack 和 Twitter。但需注意,依靠第三方公司和产品扩展功能,虽减少技术开销,当时却被认为是 Airtable 未来的关键漏洞。
原因在于,若完全依赖自动化工具 Zapier 实现集成,意味着产品集成由 Zapier 之类服务处理,若 Zapier 突然关闭,平台如何应对?有无应急计划?又如何告知用户其依赖的许多集成都有风险?此外,平台将集成视为优化产品实用性的必然,还是只因容易获得?
Airtable 未颠覆 Excel
QQ 刚出现时,定位是简单 IM 工具,旨在将传统支付话费发送短信息模式改为网络线上及时沟通,本质未改变用户使用产品的结果。类比淘宝、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它们颠覆了传统线下交易方式,但未也不可能彻底取代线下实体零售。
在这种情况下,QQ、微信、淘宝、亚马逊等,在产品原属性基础上,根据功能迭代和扩张需求,依靠线上实时协作优势,不断增加各种功能,如前者布局短视频、小程序,后者搭建云平台作为基础架构,这些都构成生态基底,属于产品后端布局。
至于说 Airtable 没颠覆 Excel,可类比 Salesforce 颠覆传统 CRM 案例。传统企业软件安装路径复杂,有熟悉周期,软件升级麻烦,还有高昂软件许可证费用和后续支持服务费用,如贝尼奥夫在自传里说的,“这种传统定价结构会造成很大财政困难,使采购过程痛苦冗长。”
Salesforce 改变了用户前端服务路径,将软件移植到云端,省去企业复杂本地安装过程,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设备使用软件的需求,且用户能更便宜、便捷、实时更新地使用软件。但要说 Salesforce 颠覆了传统 CRM,不如说是用在线化和订阅制,颠覆了传统的本地部署和买断制,最终决定用户买单的是服务路径的改变。
而且,让 Salesforce 真正崛起的是其对平台生态的构建。从推出面向第三方开发者的 AppExchange,到推出世界首个可在同一架构上部署应用的 Paas 平台 Force.com,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在云端开发部署应用,解决传统 CRM 不能解决的长尾需求,加上后续收购兼并,双边市场在网络效应下形成的生态,构成了 Salesforce 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相比之下,Airtable 赶上了 SaaS 浪潮,也站在了低代码风口,但本质上未解决表格核心问题,未取代原先产品的使用思路和服务路径,只是在已有产品模式基础上进行功能优化和迭代,这样一来,不是软件决定工作方式,而是用户决定软件用途;并非 Airtable 颠覆了 Excel 的旧时代,而是一部分新的数字化需求选择了新工具。
换句话说,在线化的优势并不能改变服务路径,也不是企业的终极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产品无法起到颠覆原版的作用,这时玩家们通常选择用生态来积聚势能,于是,我们要思考,被企业奉为圭臬的“生态说”,究竟是否值得作为产品的唯一出路。
生态是必选项?未必
用户选择产品的前提是“效用 – 成本 > 0”,产品每增加一个属性和功能,都是在调整效用组合,效用增减取决于产品对用户和场景的选择。这意味着,所有功能和效用不能无限叠加,叠加成本一方面是企业研发费用,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会牺牲原本简约灵活的用户体验。
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这些都属于交易模型范畴。
在 2021 年 3 月 E 轮融资时,Airtable 的 ARR 约为 8500 万美元,预计 2021 年底能达到 1.15 亿美元,在获得 Silver Lake Partner 等机构超过 7 亿美元融资后,Airtable 估值飙升到 117 亿美金,超过了 Notion 的 103 亿。
在风口下,Airtable 究竟有无被高估?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跟微软相比,Airtable 目前仍“微不足道”。财报显示,包括 Office 365 和 Excel 在内的微软生产力软件,在 2020 财年二季度收入就达 118 亿美元,Airtable 即便能保持超过 1 亿美元的 ARR,与这些巨头差距仍大。
而且,Excel 虽未搞生态,但仍挡不住各行各业对其功能的分拆热情,许多初创公司打着颠覆 Excel 的口号,延伸、细化、更新 Excel 的功能逻辑,比如在制作表格基础上加上协同办公能力,或在原 CRM 功能上设计能一键发送邮件或进行电话沟通的客户管理方案。
举个简单例子,在 Excel 记账技能基础上长出的 FreshBooks 和 Zoho Books 财务工具,在薪酬记录功能基础上衍生的 Gusto、Pilot 等人力工具,在图表基础上展示更丰富可视化功能的 Trello、Asana 和 Tableau,这些在 Excel 里掘金的创业公司,不乏估值达百亿美金的。
但从用户角度看,我们得重新衡量产品实际效用和接受成本。有种说法是,我们日常使用的 Office 功能不到其 20%,对于以“楼”计算的 Office 精英开发者们来说,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优化我们常用的 20% 功能,还是开发那些几乎永远用不到的功能?这个问题对当下依靠分拆 Excel 功能创业的公司也有意义。
事实上,不论是 Airtable,还是其模仿者们,都在步入构建生态这条道路,这意味着更多应用和功能加入。曾经很多小而美的应用,从一开始提供鲜明功能、简洁体验,到不断升级后应用体量越来越大,就像张小龙认为产品要给需求做减法,好产品让用户用完即走,但一代又一代玩家在产品上不断细化功能,期望在覆盖前辈基础上做得更好,可现实是,用户更难体会到它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