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爆发:Ray-Ban Meta销量飙升引发行业变革

6次阅读

共计 21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被公认为 AI 硬件集体爆发之年。伴随着 AI 手机、AI 电脑的迅速崛起,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全新硬件形态层出不穷,穿戴设备领域同样热度不减。从一年前的 MWC 2024 和 CES 2024 展会可以看到,AI 硬件新品频频亮相,成为展会焦点。

不过,绝大多数 AI 硬件的开拓者却没能迎来理想的结局——产品价格高昂,体验尚不成熟,难以撼动传统智能硬件市场。2025 年 2 月,曾由苹果前高管创办的 AI 硬件企业 Humane 将核心 AI 技术卖给惠普,其曾盛极一时的“AI Pin”项目也宣告停止销售和服务。

不同于这些遭遇挫折的项目,一款看似简单、毫无花哨设计的 AI 眼镜却在市场上爆发出惊人生命力。Meta 与 Ray-Ban 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在 2023 年发布后,销量累计破 200 万副,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激发了更多品牌加快进入 AI 眼镜赛道的步伐。

AI 眼镜市场迅猛增长 Meta 领跑行业

最近,来自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眼镜市场正在快速扩张。2024 年智能眼镜出货量在 2023 年同比增长 156% 的基础上又实现了 210% 的激增。

其中,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占据了 2024 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的 60%。其成功秘诀主要体现在价格与便携性优势:海外售价约 299 美元(约合 2177 元人民币),相比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的 AR/VR 头戴设备,Ray-Ban Meta 轻便且日常佩戴无负担,AI 功能也真正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用户只需轻轻抬手,就能即时获取最新信息,完成拍照等操作。小巧精致的设计结合强大的功能,使其迅速抢占 AI 硬件的 C 位。此外,Ray-Ban Meta 能凭借全球影响力和与 Essilor Luxottica 的深度合作,大幅拓展线下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

CounterPoint 预计,凭借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丰富的产品价格层次以及不断扩充的产业生态,2025 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将维持约 60% 的年增长率,且这一势头预计可持续到 2029 年。

多品牌入局 国产厂商崭露头角

Ray-Ban Meta 的成功极大点燃了市场活力,众多后起品牌纷纷涌入智能眼镜领域。国内品牌如百度“小度”AI 眼镜、Rokid Glasses、雷鸟 V3,以及跨界品牌小米、三星、星纪魅族也竞相推出新品,正式拉开了“百镜大战”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产 AI 眼镜不仅在续航、拍摄、重量和智能化水平上超越 Ray-Ban Meta,还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细分品类,比如 AI 音频眼镜、AI+AR 眼镜,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用户选择。

海外市场竞争相对较弱,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数量有限,这也使智能眼镜行业依然保持着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软硬件融合成为核心竞争力

从硬件角度来看,AI 眼镜的设计并不复杂。轻巧的外形、合理的价格和相对完善的软件体验,直接吸引了大批传统眼镜用户。各种形态的 AI 眼镜在不同场景下不断落地应用,市场活力显著提升。

例如,Rokid Glasses 作为 AR+AI 眼镜的典范,机身仅 49 克,配备摄像头、单色 AR 显示和 AI 语音交互功能,支持实时翻译和视觉识别,能在眼前显示食物热量、翻译内容及 AI 回答。该款产品在海外展会吸引了众多媒体争相体验,其 AI 实时翻译能力打破了语言障碍,尤其受到好评。

此外,雷鸟 V3 搭载 1200 万像素索尼传感器,支持无线音频和麦克风收音,整机重量不足 40 克;小度 AI 眼镜配备 1600 万像素摄像头,集成中文大模型,续航超五小时,计划 2025 年上半年上市。这些国产 AI 眼镜在性能上多有亮点,价格与 Ray-Ban Meta 相当。

与此同时,跨界入局的三星、小米、星纪魅族等厂商,凭借成熟的软硬件生态优势,将推动 AI 眼镜与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强有力的生态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 AI 眼镜依赖标准化零部件,核心元件如处理器多来自高通,摄像头多为索尼产品,续航和重量也相差不大。硬件差异有限,真正能打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软件生态和用户体验。

高质量的软件生态不仅要求强大的 AI 算法,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使用习惯和消费特点,定制优化人机交互方式。以 Rokid 为例,其 AI 眼镜整合了钉钉、支小宝等第三方服务,拓展了功能边界。

未来展望:AI 眼镜的“iPhone”时刻还有多远?

受 Ray-Ban Meta 的影响,近半年来涌入智能眼镜领域的玩家数目不断攀升,除了 Meta 之外,国产与欧美品牌都在加速布局。三星预计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发布配备高通定制处理器和索尼 IMX681 摄像头的“Galaxy Glasses”,支持手势识别等功能。

而苹果方面据悉其 Vision Pro 销售遇冷,正在探索更多更亲民的头戴设备及 AI 眼镜的潜力。小米虽暂无明确消息,但考虑到其市场敏感度和用户期待,推出 AI 眼镜的可能性仍很高。

总体来看,AI 眼镜正处于探索和模仿阶段,行业需要借鉴标杆产品,同时结合实际用户需求进行持续优化与创新。它是否能迎来类似 iPhone 那样的爆发式增长,关键在于形成用户刚性需求,进一步降低价格、提升体验,让更多消费者认可并接受这一新兴产品。

未来的 AI 眼镜不仅是硬件的简单堆砌,更是软硬件深度融合与生态打造的成果。只有做到体验极致,功能实用,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推动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