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加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成为行业的焦点。在高速公路场景取得一定成果后,汽车厂商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复杂的城市道路。自今年九月起,长城魏牌(毫末智行)、北汽极狐(合作伙伴华为)与小鹏汽车纷纷推出城市领航驾驶功能,加快城市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步伐。
在市场声量方面,各家都在争夺“首个量产城市领航”车款的头衔。极狐和小鹏的动作最为频繁。小鹏在 9 月 17 日宣布其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GP)已在广州开始推送,宣称自己是“首个在城市场景量产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汽车品牌”。不过,这次试点范围有限,车主需先完成 100 公里测试线路才能解锁完整的城市高精地图权限。而紧接着,极狐在 9 月 24 日也宣布其阿尔法 S HI 版在深圳送出了高阶智能驾驶(NCA),声称成为“中国首个在城市道路实现规模推送高阶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
从“规模推送”这一措辞来看,无疑是在回应小鹏的佼佼之举,也显露出行业内对于城市领航驾驶技术竞逐的激烈。极狐随后在深圳和北京安排了大量媒体试乘试驾,借此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小鹏也在 10 月 22 日宣布,P5 车型经过第三次大规模 OTA 升级,正式将城市 NGP 推向广州全城,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体验。这一切都表明,城市领航驾驶的落地速度正显著加快。
落地难题:区域限制与地图审批
尽管小鹏和极狐都已实现了城市领航的“量产”,但目前来看,功能的使用范围仍受到限制。极狐的 NCA 仅在深圳城区有限推送,小鹏的 NGP 则暂只在广州可以使用。这一限制的背后,是高精地图审批政策的影响。事实上,极狐依靠合作伙伴华为提供高精度地图支持,而广州和深圳已首次获得城市高级辅助驾驶地图的许可,但要在更多城市落地,仍需等待政策的逐步放宽。
多年来,** 高精地图一直被视为城市自动驾驶的核心标配 **。它不仅提供道路类型、车道线、曲率信息,还涵盖路边基础设施、交通标志、障碍物及交通流量等动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将复杂的道路环境规则化,极大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精确度。然而,行业内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分歧。有余承东、何小鹏等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将逐步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技术转型:从“香饽饽”到“被嫌弃”
在过去几年中,高精地图的发展曾一度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的“拐杖”作用上。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政策环境的收紧,这一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如今,“重感知、轻地图”的路线逐渐受到青睐。华为作为代表的跨界玩家,近期在高精地图的手段与策略上不断调动资源,试图突破现有限制。
据了解,** 华为的高精地图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RoadcodeHD”,为传统的高精地图,另一部分是“RoadcodeRT”,即车载自学习地图。这套系统旨在通过车辆实时感知和自主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地图数据,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据业内人士分析,华为此举可能是在应对高精地图维护成本高、更新周期长及审批难题时,尝试探索低成本、快速覆盖的解决方案。
参与者的技术路线探索与转变
除了华为,小鹏也在进行类似尝试。其提出“轻地图、重感知”的发展策略,借助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实时生成高阶辅助驾驶所需的地图信息。更有意思的是,小鹏已宣布采用“众包”或“感知能力实时生成高精地图”的方案,这为传统的测绘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
此外,特斯拉等也在探索纯视觉路线,完全无需测绘生成的高精地图,这代表未来高精地图的概念可能被重新定义,强调低成本和高效性。华为的“Petal 出行”也被认为可能借助其丰富的地图数据,逐步丰富自动驾驶场景,推动高精地图的多元化应用。
未来布局和趋势:从依赖到融合
尽管目前华为、以及其他企业,面临高精地图成本高、维护难、审批快等制约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精地图会完全退出舞台。未来,企业将更侧重于融合多种技术路径,包括感知、自学习、众包等方式,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华为的“RoadcodeRT”模式即为此类探索的典型代表。
总结来看,** 高精地图的绝对地位会有所动摇,但其作为自动驾驶基础支撑的角色仍然存在 **。行业的最终方向,或将是多元路径共存:依赖部分高精地图提供基础信息,同时结合感知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一趋势,将引领自动驾驶技术向更智能、更普及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