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6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东方的湖光山色间,浙江大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孕育出无数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2025 年的开端,国产机器狗以惊人的越野性能征服了全球科技爱好者。无论是攀爬陡坡还是水中翻腾,这些机械奇迹均展示了非凡的能力。而这些突破的背后,都与浙大密切相关。
浙大系的机器人传奇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是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他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另一位创业者王兴兴则因仰慕浙大的学术氛围,选择回到杭州创业。他们共同构建了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生态。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机器人本科课程的高校之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熊蓉教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在 2000 年带领团队参与机器人竞赛,并创立了迦智科技,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浙大的机器人事业蓬勃发展,过去 20 年间,其校友创办了 25 家机器人企业。从巡逻机器人到机器狗,再到人形机器人,这些创新成果一次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科技的认知。
DeepSeek:大模型的新篇章
在杭州的大运河畔,DeepSeek 横空出世,它打破了传统大模型依赖海量算力的模式,通过创新算法框架显著降低了训练成本。这一成就吸引了国际目光,被视为东方智慧的象征。
梁文锋作为 DeepSeek 的幕后推手,坚持走差异化路线,拒绝盲目追求算力堆叠。他坚信,真正的创新需要独特的视角和高效的执行。
浙大的深远影响
除了机器人和大模型,浙大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例如,杨华勇教授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为中国盾构机装上了“中国芯”。褚健教授创办的浙大中控,则终结了国外企业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垄断。
回顾过往,中国科技一度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随着浙大系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科幻产品正在被重新定义。
石虎山的秘密
位于青芝坞附近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是浙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占地仅 6000 平方米的空间,聚集了 31 家初创企业,堪称机器人领域的“硅谷”。
基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当时熊蓉老师在褚健教授的指导下,开启了足球机器人的研究之旅。从无到有,她逐步建立了浙大的机器人品牌。
浙大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内部的传帮带文化,还受益于浙江浓厚的创业氛围。浙江的民营经济发达,为浙大的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对标斯坦福的梦想
早在 2004 年,浙大就提出了“打造中国的斯坦福”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学校大力推广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政策层面,浙大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创业环境。相比斯坦福的离岗创业模式,浙大允许教授在职创业,并享有成果转化收益的 70%。
截至目前,已有 351 位浙大校友掌管 313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 5.4 万亿元。这不仅体现了浙大的科研实力,也反映了其在经济领域的深远影响力。
产学研的协同效应
浙大科技园作为国家级孵化器,见证了 4000 多家企业的成长历程。从紫金港校区到青山湖科技城,一条覆盖全域的创新走廊正在形成。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崛起,正是政府、大学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六成以上的科技团队都有浙大的印记。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硅谷的成长轨迹在杭州得以重现。浙大的求是精神,正引领着新一代科创者的梦想。